在《象王行》激昂的开场鼓中,上海市民文化节——家庭音乐大赛颁奖展演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演出汇集了大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音乐之家”,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演出。
大赛自6月正式启动以来,沪上家庭踊跃报名,经过线上初赛、复赛两轮评审,共有100组家庭荣获“百个美好音乐之家”称号。8月,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办了本次大赛的线下决赛,最终评选出“美好音乐之家30强”。
这是市民文化节所有赛事中,最为欢乐温馨的一个赛事,也是同台“竞技”中,参赛选手年龄悬殊最大的一个赛事,他们中有夫妻搭档、亲子搭档、祖孙搭档、舅侄搭档等,还有四世同堂一起登台,十分热闹。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三尺剑、六均弓、岭北对江东……”孩子们稚嫩的童声,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和鼓点响起,十四人身着汉服同台演绎的乐器伴奏吟诵《声律启蒙》感动了所有观众和评委。
四世同堂,从80岁的太奶奶一直到4岁的重孙,这个大家庭,因为音乐而齐聚。召集人35岁的方葛君说:“对于我们这种大家庭而言,如果不是逢年过节其实很难凑一起。这一次能因为表演而相聚,我们都很开心。”
方葛君的父母相识在上海市海丰农场,劳作之后,围着篝火,和同伴们拉着手风琴一起合唱是他们的快乐时光。她小的时候就被送去少年宫学习手风琴,四嬢嬢喜欢唱歌跳舞、四姑父口琴吹得好……一家人对于音乐的喜爱,是流淌在血液基因中的。
后来,方葛君又喜欢上古琴,先生朱尚博是斫琴师。结婚之后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古琴工作室,亲戚朋友都把孩子送来“玩”琴。“你看,在我人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音乐。”方葛君感慨。
沪语童谣,传唱海派文化
“一条河浜长又长,陪伴阿拉从小追寻梦想,曾经墨墨黑的臭河浜,重新焕发城市之光。又看到鱼在游,又看到鸟在飞......”爸爸弹吉他,女儿怀抱尤克里里,上海母亲河的岁月变迁在歌声中娓娓道来。王渊超曾在上海人最有情结的大世界舞台,首开七场上海童谣音乐会,邀请市民游客感受沪语魅力。写入音乐的本土方言,有天气、健康、时令、民俗等主题,其中一首《苏州河》,被他和女儿王琦乐带到了家庭音乐大赛上。
家庭对于沪语传承的意义不可言喻。王渊超从2010年女儿王琦乐出生开始便进行童谣创作,以上海话童谣为主,目前已创作近百首。和通过照片或者视频来记录孩子成长的家长们不同,王渊超经常一把吉他一首歌,唱响和女儿共处的时光。“我想要写一些有意思的童谣,让孩子能讲讲唱唱,对上海话产生兴趣。”
民族音乐也在众多家庭中手口相传。78岁的乔忠芳人生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就是11岁时父母送他的一根1毛3分钱的竹笛,年轻时四处求师、一路学艺,终于把竹笛吹成了自己的另一个事业。
退休后他成为职业竹笛演奏者——被京剧院“特聘”,还在社区、学校教授竹笛,将一批批学生送入专业音乐院校与院团。在家里,他也开启了“竹笛世家”的传袭,女儿和外孙都成为竹笛好手。当笛友们称赞外孙“和你小时候腔调一样”,这个时候的乔忠芳最是得意。
不管是音乐艺术,还是语言文化,家庭氛围的熏陶作用往往不可忽视。正因如此,市民文化节家庭音乐大赛为每一位热爱艺术的普通市民创造了机会和舞台,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表演者和家庭的参与,让舞台艺术点亮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