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青海省文化艺术职业学校
项目:藏族舞蹈
青海有歌舞之乡的美誉,青海省文化艺术职业学校依托地域优势,确立了以舞蹈专业为重点、以藏族舞蹈为龙头的办学思路。学校组织力量,深入民间,挖掘整理青海藏区民间舞蹈素材,特别是玉树藏舞素材,进行分类研究、加工提高,形成一套比较完整、具有青海特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藏族舞蹈教学体系,在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播、传承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青海藏族民间舞蹈的主要分类及特征
居住在雪域高原的青海藏族人民酷爱歌舞,当地常会听到“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说法。歌舞是藏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娱性艺术形式,哪里有藏族群众居住,哪里就有藏族歌舞。青海各地的藏族民间舞蹈,从表现形式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卓舞。“卓”又称“果卓”,是藏语译音,在康巴地区称“锅庄”,译成汉语均为“圆圈舞”之意。“卓”主要流行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称多、囊谦县。玉树县的“卓”又分为以歌颂山川河流、赞美家业兴旺为内容的“孟卓”,和以颂扬宗教寺庙、活佛头人为内容的“秋卓”两种形式。由于内容有别,因而风格各异。
伊舞。“伊”是藏语译音,在西藏称“谐”,康巴地区称“弦子”,安多地区称“伊”,译成汉语均为“歌舞”之意。“伊”是流行极广的一种藏族民间舞蹈,在青海境内流行的“伊”分为“康巴伊”和“安多伊”。其动作特点是起伏大,节奏对比性强。
“则柔”舞。“则柔”译成汉语为“玩耍”之意,是流行于安多藏区的一种以舞伴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则柔”的特点是以歌传意,辅助比拟性的舞蹈动作。“则柔”歌词幽默、舞蹈动作夸张,往往逗得围观者捧腹大笑。“则柔”有很强的趣味性和观赏性,颇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热巴”舞。“热巴”译成汉语为“浪浪艺人”。“热巴”源于西藏昌都地区,最初是由民间训练有素的艺人组成班子、为谋生而到各地流动表演的一种舞蹈。这种舞蹈常以娴熟的技巧,诙谐的表演,赢得观赏者的好评。
宗教舞蹈。藏族信仰佛教历史悠久,作为服务于宗教的祭祀舞蹈,伴随着这个民族度过了千百个春秋。在青海常见的藏族祭祀舞蹈有两种:即在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举行法事活动时跳的“羌姆”(青海汉族称“跳欠”),和流行在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大型民间祭祀舞蹈“拉什则”(神舞)、“勒什则”(龙舞)、“莫合则”(军舞)。
青海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及基本律动
青海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深受高原地理环境的影响。青海境内藏族居住的自然环境分河谷区、草原区和林区,各区域的生活习俗不同,舞蹈的风格也有所不同。如林区、牧区的藏族喜欢跳无伴奏的锅庄,而农区的藏族则喜欢跳弦子等。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雪山、草原、林海,大自然的造化孕育了他们嘹亮的歌喉、矫健的舞姿与质朴的情感。公元10世纪,印度佛教传入青海藏族地区,逐渐形成喇嘛教之后,其宗教信仰、宗教意识便深深积淀于藏族舞蹈中,使青海的藏族舞蹈又带有了另一突出的特点,即宗教性。青海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为:松胯、弓腰、上身微向前倾;青海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律动是:膝部松弛、腰、胯部有规律地起伏颤动。这些律动使青海藏族民间舞蹈显示出一种协调安详的美。
在传承中探索建立民族舞蹈“发展观”
内地兄弟艺术院校总结的 “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青海省艺术职业学校的课程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理解和把握舞蹈作品的民族特性时,学校认为有必要在传承中探索建立民族舞蹈的“发展观”。随着历史的发展,作为一个民族文化表征的艺术形态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坚守传统品质特征的一面,也有适应发展而实行创新的一面,舞蹈艺术同样如此。民族舞蹈艺术传承不是机械被动的照搬,而是积极主动的接纳、发展和创新。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舞蹈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积极的发展观,探索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积累实践经验。
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青海省文化艺术职业学校认识到,藏族民间舞蹈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传统文化,藏族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民俗事象中传承发展的,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那么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藏族民间舞蹈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近几年,青海广大地区的城镇生活中悄然兴起《现代舞》、《锅庄舞》、《街舞》等,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青海省文化艺术职业学校根据全省人才市场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不失时机地开展了青海藏族民间舞蹈教学特色课程的研发。学校聘请退休教师、著名藏族舞蹈家才让,和长期从事藏族民间舞教学的高级讲师尕玛多德以及精通玉树地区民间舞蹈的中年讲师布群等教师,组成了藏族民间舞特色课程研发小组,专门进行藏族民间舞蹈课程的研发以及校本教材的规划、设计、编写工作。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根据舞蹈教学的特殊性,为了形象准确地向兄弟艺术院校宣传推介,拟配备影音专业技术人员配合研发工作,制作与教材配套发行的音像资料,以便与内容翔实图文并茂的教材同步推向社会。
几年来,青海省文化艺术职业学校藏族舞蹈教学成果丰硕。2009年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藏族男子独舞《天浴》获表演B级青年组二等奖,剧目创作三等奖。2010年6月全国职业院校文艺汇演中,藏族男女群舞《三江源的祝福》获优秀奖。2012年8月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藏族男女群舞《天堂的灯》荣获优秀奖。2013年6月全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技艺比赛展演中,藏族男女群舞《雪之莲》获二等奖。2013年11月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中,作品《雪莲情》荣获“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十佳作品荣誉称号。近年来,青海省文化艺术职业学校学生先后参加了青海省抢渡黄河挑战赛开幕式、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开幕式、海北州藏族自治州州庆活动、青海省民族运动会开幕式、青海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闭幕式及西宁电视台《布音覃瀚作品音乐会》等各种活动的演出。通过参加各项演出和比赛活动,展示了教学成果,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表演水平,进一步传承了藏族舞蹈文化。(撰稿 黄新民)
【责任编辑:王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