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百老汇、英国西区音乐剧成为上海舞台常客,乃至来自古巴的西班牙语音乐剧《古巴卡门》也亮相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之际,我们的华语音乐剧处于什么状态?在文化广场启动的2019上海国际音乐剧节给出了答案——不仅将成为黄浦区“演艺大世界”中首推的文化节庆,还将集结近两年来华语地区最佳品质的音乐剧。(新民晚报12月21日)
音乐剧的引进和在国内演出,时间并不是很长,从前十年的《悲惨世界》《猫》《音乐之家》《妈妈咪呀》,到近年来的《汉密尔顿》《吉屋出租》《西贡小姐》《律政俏佳人》,百老汇音乐剧,加上伦敦西区音乐剧,欧洲的法语、德语音乐剧,近年来都大举进攻中国市场。音乐剧作为当下市场流行的一个大众化娱乐方式,引发观众热捧和市场热销是不争的事实。
当越来越多的音乐剧引入国内,催生更多的青年人喜爱音乐剧,表明我国和世界演出市场的距离也更加接近。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演出市场,音乐剧理所应当成为剧院主打的选项。自2002年上海大剧院率先在全国引进音乐剧《悲惨世界》起,音乐剧的势头始终在突飞猛进,上海已成为中国音乐剧演出市场中,运营体量最大、市场活力最强的城市。截至今年8月,上海45个专业剧场音乐剧演出共计351场,占比7.4%;观众达到32.3万人次,占比9.4%;票房收入5080.3万元,占比25%,涨幅超过去年的166%。音乐剧的票房收入,已占到所有舞台艺术的1/4,成为资本最为青睐的舞台演艺门类。
上海作为全国的演艺大码头,文化广场2011年改建之后,成为全国第一个音乐剧专属剧场。文化广场在不断引进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乃至古巴音乐剧的同时,始终致力于孵化原创华语音乐剧,并举办展演和国际音乐剧论坛。每年春季的“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的升级版,就是此次的国际音乐剧节。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至今已有新加坡、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30台剧目、76场剧目,在此上演并得到相关扶持。这样的业绩,归功于文化广场多年来培养了数万名音乐剧拥趸,是时候向他们倾力推荐华语音乐剧了。据笔者观看体验和不完全统计,在音乐剧引进和改编的大潮下,国产的原创音乐剧却是少之又少,好的国产音乐剧更是凤毛麟角,本人印象深刻的,只有《金沙》等寥寥数部。即便是每年一届的上海国际艺术节献演的音乐剧,也多是引进版的音乐剧打头阵。在繁荣发展中国舞台艺术的征程上,国产原创的音乐剧,必须迎头赶上,用符合时代和市场要求的原创本土音乐剧,来回应观众和市场的需求。
音乐剧现今是全球最为大众化的舞台艺术,纽约、巴黎、伦敦等城市的音乐剧驻场演出,经久不衰,可以演上三五年甚至几十年,形成独特的演艺“产业”,满足大众的需求,同时助推这些城市的剧院林立、演绎场所发达,与之配套的现代服务业紧紧跟上,对标这些城市,上海还要努力追赶和奋发有为。
站在新年的门槛前,在“环人民广场”一带,打造“演艺大世界”,创办沪上国际音乐剧节,是一个良策,上海要创建全球卓越城市,演艺业也要有接轨世界的一流水平,不能只局限于单纯的“商旅文结合”,必须呈现更加生动丰富的夜生活娱乐形态,音乐剧节的创办,作为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城市,上海在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艺术欣赏需求,打造百姓家门口的文化新天地,创建国内演艺大码头的进程中,过去几年里,已建成了包括文化广场在内的诸多音乐剧演出场所,每年都推出“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和几十部音乐剧的演出,很大程度满足了广大音乐剧爱好者的观赏需求。但如何用好用足上海的艺术创作优势,用中国故事、本土音乐、当代表演和舞台美术,努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原创音乐剧,来回应国际文化大都市应有的责任和必须具备的艺术样式,音乐剧节的创办,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强有力的助推器。
笔者以为,上海的国际音乐剧节,在汇演消化吸收和孵化华语音乐剧上,双管齐下,一方面要从引进的音乐剧中,借鉴吸收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要从国内的小剧场音乐剧创作演出起步,选好题材和故事,精选音乐舞蹈和艺术表演人才,融入和镶嵌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元素,完善和细化产业链每一环出发,通过不断打磨提炼,做好做深创作功课,培养本土原创音乐剧的完整产业链,创作出更多符合中国人审美价值的,能被现今观众所接受,回归中国观众音乐语言与叙事方式的音乐剧,创造中国原创音乐剧的产业效益和市场口碑,既应对当下欣欣向荣的音乐剧市场,又能够让市民和来自海内外的观众,在上海都能普遍的观赏到中国原创的音乐剧,通过音乐剧节上代表性的华语音乐剧演出,配套论坛、孵化、普及等系列活动,推动申城不仅成为亚洲演艺之都,还将以丰富的表情,中国文化的故事,彰显华夏音乐剧的魅力,吸引来自全国和全世界的游客嘉宾,在这里体验与众不同的华语音乐剧演出的别样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