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启蒙越早越好,因为听音乐、唱歌是促使孩子早期语言和认知能力发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件事从0岁就可以开始,也在美国的公共早教课上占据了极大的比重。正规音乐学习(尤其是乐器学习)最好从孩子5-6岁再开始,因为这时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才能勉强达到乐器学习的基本要求。在此之前,让孩子多听、多唱、多跳,带孩子去专门的儿童音乐会,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比起正规的音乐训练更为重要。
其实,婴儿一出生就会对特定的旋律有所反应:舒缓、温柔的音乐能帮助婴儿进入梦乡,有节奏感的音乐会让幼儿跟着一起手舞足蹈(我见过很多老人带着小朋友边唱边跳小苹果),妈妈的哼唱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抚焦躁和肠痉挛的孩子等,与成人相比,儿童时期就开始学习音乐似乎能够取得更佳的效果,这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
研究表明,音乐学习将至少在以下 4 方面促进幼儿各项发展:
1. 促进自我调控能力
音乐学习需要参与幼儿自觉地认真听讲、仔细观察模仿教师的授课内容、抑制外界其他刺激,这对促进幼儿的抑制能力、注意力等的发展有益处。Strait等人对音乐学习者与非音乐学习者进行了抑制控制相关任务的测试,发现音乐学习者的表现比非音乐学习者要好。音乐学习者的次级听觉皮层区、背外侧额叶都比非音乐学习者厚,其中背外侧额叶是与执行功能及工作记忆有密切关系的脑区。
2. 促进语言能力
音乐和言语作为听觉信息的两种主要表征形式,都由时间展开的连续事件所构成,并通过相同的参数如音高、时程、响度等来表示其音韵学特征。因此,学者认为音乐和语言共享着特定的神经机制,从而对音乐和语言学习的关系开展了研究。有研究发现在节奏、节拍、唱歌、旋律等方面的音乐学习,能增加幼儿的词汇量,为未来的语言和表达能力奠定基础。
3. 促进创造力
研究表明,熟悉的音乐可以唤醒幼儿的积极情绪,使个体释放更多的多巴胺,从而让个体认知更灵活,更有可能促进个体创造力的发展。以往研究也认为相对于无声或慢速的古典音乐,快速的古典音乐(如《莫扎特双钢琴奏鸣曲 K448》)可以更好地唤醒被试的情绪。
4. 帮助加深记忆
乐和大脑记忆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有节奏感的音乐能帮助我们记住单词。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们会通过听、唱儿歌的方式来加深对语言的学习——他们会从儿歌中将有用的音素识别出来,知道某一些读音代表着某种意义。
枯燥的正规、专业音乐学习,很容易让孩子丧失对音乐本身的兴趣,也让音乐学习变得功利化——除非他们真的是有天赋的,可以尝试。绝大多数幼儿在6岁以前,精细动作的发育还不完善,让他们用标准的姿势弹奏是相当困难的,即使通过大量练习,其进度程度也非常有限,这是孩子身体客观发展所决定的。
近年来,不少研究开始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强调对孩子音乐教育需要重视参与性、综合性、即兴性和人本性,可以简单理解为:将「唱、跳、说、演」同时引入学习中,让孩子能综合地学习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内容;肯定并鼓励幼儿的即兴创造;在艺术教育中关注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等。
最后的最后,小编想说,尽早让孩子接触音乐,唱、跳、玩起来真的很重要——只是初期,让孩子保持对音乐的兴趣,也许比接受正规的音乐训练更重要。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专业的音乐人,但有音乐相伴一生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