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学音乐。”
“那你想学钢琴还是小提琴呢?”
这可能是大部分家长的反应吧。但现实中更多的是,出于攀比心理,或者出于从众心理,是家长想让孩子学音乐,邻居学了小提琴,同班同学学了钢琴,家长们便按耐不住,让孩子报了兴趣班。因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相互攀比,成了家长炫耀孩子的一种方式,而学琴的路上异常的痛苦,导致了很多孩子在考完十级之后永远再也不想碰琴。
家长的初衷到底是为了学音乐还是为了学琴?
学琴不等于学音乐
首先要纠正一点的是,学琴并不等于学音乐,这是两回事。你学会弹一门乐器,并不是学会了音乐。
音乐的范围很广,你要是学音乐,研究音乐,至少你应该学会,乐理、视唱练耳、和声、配器、复调、中西方音乐史、曲式分析等等,虽然学一门乐器会带着这些知识的学习,但仅仅是用到什么学什么,并不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
但现在国内的家长、国内的音乐教育,普遍的把学会弹一门乐器,当成了学音乐。
在家长的认知中,孩子会弹五首曲子,要比会弹两首曲子的更厉害。也就是把会弹曲子的数量和考级,作为衡量孩子能力的标准。考过十级的孩子的家长,自认为在亲朋好友之间会很有面子,成为炫耀自身的标准,而不管孩子是否真的喜欢。
专业的老师会不会耽误孩子成长呢?
作者曾调查过家长对于培训机构以及老师要求,其中教师的专业程度是排第一的,其次才是孩子的兴趣。这个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不专业的老师反而会耽误孩子的成长。
那么问题来了,专业的老师会不会耽误孩子成长呢?
专业的老师大都毕业于专业院校,从小耳濡目染被另一个专业的老师所教导,教授的方法自然也是走专业这条道路。先不说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有多少比例从事音乐教育这个行业,但大部分小孩子的所接受的钢琴学习,却是在一个极其严格的教学方法中度过,弹不好琴,要么骂要么罚,这些小孩子的家长在当初报这个兴趣课的时候,初衷大部分是,要学习一下音乐,素质教育,或是有个兴趣特长。
小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真的是需要用走专业这条道路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十级给了能力还是虚荣
小孩子没有什么话语权的,我们小时候的学习路线,大部分是被父母所设计的,我们不想练琴,家里花那么多钱买了琴,你不练习对得起家长吗?我们不想考十级,同学、邻居都考过了,你比他们差?
孩子学钢琴能不能考过十级,已经成为家长的炫耀的资本。就是攀比嘛,结婚前比包包,结婚之后比孩子。
能考过十级固然好,有一个目标,朝着它努力奋斗。但学琴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兴趣、快乐引导
还好,现在国内的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情绪问题了,已经有不少的培训机构,已经打出“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的口号来招生。
你对孩子学琴是什么态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