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写给儿童的交响乐通识绘本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一边看着BBC纪录片《交响乐历史》一边想着。娃还没到能安静下来看纪录片的年纪,曾经想带她们去看看儿童交响乐剧也因为疫情的原因一直没有成行。我对于交响乐是有一定执念的,因为一直记得初中时老师曾告诉我们不同的年龄去体验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收获,当时她举的例子就是交响乐。
翻开浪花朵朵的《交响乐团》这本书的时候,是有一种补偿心理的,希望孩子能够先了解下交响乐将来真正去现场听的时候会有熟悉的感觉,不会觉得无聊。等到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候才觉得这本书真的很棒。分享下我喜欢这本书的几个点:丰富的内核这本书虽然叫做《交响乐团》却并没有被书名所局限,从它的目录构成就可见一斑。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交响乐、音乐和它的“创造者”、音乐厅之外。
第一部分从交响乐的起源开始,用直观的图画和简洁却并不简单的语言介绍了交响乐团的组成。对于主要的四大乐器组都有细致的介绍,在每个乐器组中都有从乐器的音色到其在乐团中的作用的横向比较,并以其中的代表乐器为例详细地解读了乐器的构造原理。至于偶尔用到的“客座”乐器也有简单的介绍。
第二部分突出的则是音乐,从读谱识乐到着名的作品和音乐人都有涉及。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对于乐曲的介绍。比如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不但用优美而有诗意的语言介绍了乐章中的动人变化,而且还用了一个跨页描绘了四季变换的景象,季节的过渡自然而唯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强烈的视觉震撼和清澈的语言弥补了书籍无法传递声音的遗憾。
第三部分音乐厅之外的故事则介绍了交响乐在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从舞台剧到电影,原来交响乐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它不止是坐在音乐厅才能欣赏的,只要你留意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身影。想起儿时我一直觉得交响乐离我很遥远,直到长大后去听的时候才觉得很熟悉,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小时候看过《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儿时更多地关注在于猫和老鼠间有趣的互动,虽然没有刻意关注过背景音乐可是还是会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一笔。
强烈的现场感这本书的阅读之中,有一种很强烈的现场感,笨拙的我思索了很久才找到这种感觉的来源。
首先是细节上带来的起承转合。在目录页下方的插图上是众位音乐家带着自己的行李前往某处,虽然不见乐器,但是从行李的形状可以猜测出他们的身份和行李中乐器的样子。此时我们的心里其实已经随着他们的脚步开始准备这场音乐之旅了。
而下一个跨页的标题则是让人一下进入了状态,冷色调的观众席和暖色调的舞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仿佛大厅中的灯光刚刚熄灭,音乐厅中很快安静下来,帷幕缓缓拉开,追光灯聚集在舞台之上,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即将开始。
透视结果画出了音乐厅的宏大,以蓝色为主的色调和观众们的表情让读者也忍不住屏息,顺着观众们的目光看去,那里是舞台的中央,红色的演奏者们和身着燕尾服的指挥,即使只是剪影仍能看出整齐的动作,仿佛指挥下一刻就会挥动手中的指挥棒,音乐就会奏起。
相似的场景是介绍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跨页,相似的观众和舞台,只是这张图中不管是音乐家们还是观众都以蓝色的剪影表达,让读者的目光自然地落在了以金、红两色为主音乐厅上,墙壁、屋顶、灯具、舞台……这些细节很容易将读者代入其中,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异国的旅行。
在书最后的两篇后记解读之中是大量的文字,但是,如果你注意看,这里的插图也有许多的细节。前一页是音乐家们拿着自己的乐器站成了一行,他们的身姿挺拔,神情优雅庄重,后面的一页仍是他们,而姿势已经变成了深深地鞠躬,四周飞舞着花朵,仿佛可以听到观众们猛烈又热情的掌声。
细节中的人文关怀在音乐之外,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小小的细节,让人觉得温柔又灵动。
比如封面上的白鸽,仿若飞舞的音符,让静态的图画一下子变得生动,仿佛能听到音符跳动的声音,其中一只白鸽甚至落在了长号上,前倾的身体仿佛对音乐家充满了好奇。
比如内页上的指挥一只手轻轻抬起了指挥棒,另一只上则托着一只蓝色的小鸟,于是便有了一种音乐来源于自然的感觉。
书中随处可见那些可爱的小动物,成群的小鸟,温柔的大狗,调皮的猫咪,甚至还有偷偷享受着美食和音乐的小老鼠……这些小细节让这本知识绘本不再冷硬刻板,而是充满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感,满是人文的关怀。
而我觉得最温柔的,则是“你,也是一件乐器”这个部分。它不是在生硬地介绍音乐,而是让每一个人都融入其中,于是音乐不再遥远冰冷,不再高高在上,更容易拉近孩子与音乐的距离、与自然的距离。这是我觉得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地方。
↑↑↑点击上方图片可以直达
关键词: 中国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网 CSMES 音乐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投资 音乐投资 中音联投资 才艺擂台赛 音乐培训 钢琴 中音联新文旅一带一路艺术小镇 C.CMU艺术小镇 中音联邮箱csme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