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心理学:孩童对音乐的感知力是与生俱来的

编辑:csm351
2021-08-09来源:育儿社区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1~2岁的孩子尽管还不能大踏步地走路,但是他们却能跟着音乐扭动自己的身体,尽管还不能流利地说话,但是他们却能咿咿呀呀地唱着属于自己的歌曲。可见,音乐是一种人类的普遍特质。
  人类借助音乐交流思想和情感,更借助音乐促进其他方面,比如身体动作、语言等方面的发展。在学前儿童的各种活动中,到处都有音乐的影子。比如在故事《小白兔和大灰狼》中,就有一段幼儿耳熟能详的歌曲:“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呀开开,我要进来”。
  在许多儿歌中,也包含了节奏形态和节奏重音等音乐要素,这些音乐要素的出现,在增加可读性的同时,降低了语言的难度,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在《丢手绢》的游戏中,歌谣“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更促进了幼儿身体动作的发展。
  在音乐活动中,儿童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在音乐的世界里主要扮演着三种角色:音乐的感知者、表现者和欣赏者。学前儿童能够辨认和记忆一段旋律的能力,就是旋律感。在旋律感中包括了旋律轮廓感、音程感和调性感等。旋律作为音高的一种线性运动,具有起伏、曲折等形状。
  一段旋律可以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起伏,但是在我们欣赏它的时候,却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欣赏的,这就是旋律轮廓。如果将旋律比做一条线的话,旋律轮廓就是这条线运动的大致形状,是大起大落的,还是小幅震荡的。音乐之所以能打动人,并不在于某个个别的音符,而在于一连串音符按照基本的秩序进行组合。
  这种基本秩序就是调性。如果一段旋律中的音符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那这段旋律就是无调性音乐,反之,音符之间有一种基本的秩序,那这段旋律就是调性音乐。调性感是我们把握音符之间内部关系的一种知觉能力。
  节奏感是领悟音乐中音符时间关系的基本能力。儿童能识别三拍和四拍两种节奏,是因为他们能对歌曲的节奏进行组织,这就是听辨节拍的能力,即节奏感中的组织能力。识辨节拍是最简单的、最起码的节奏感,是一般人都具有的能力。许多研究发现婴儿在出生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登纳在《智能的结构》中说:“在个体可能具有的天赋中,音乐天赋是最早出现的。”心理学家们认为这是因为人类进行声音加工的神经结构是与生俱来的,其中一些神经结构可能就是专门为音乐加工服务的。因此,许多准妈妈们通过听摇篮曲、使用“母婴话筒”与胎儿进行交谈,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胎教。
  出生后,婴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逐渐增加。新生儿就能感知语言中蕴涵的各种音乐要素,如音高、音色、力度和节奏等。研究发现:新生儿能够根据周围的讲话声,有节奏地晃动他们的小胳膊小腿,如果说话声音发生了改变,他们晃动的节奏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婴儿还可以通过感知语言中的音乐要素,来解释言语中的情绪内容。如果一个妈妈轻声细语地对着婴儿说:“你是一个丑娃娃”,再加上一点音乐的情趣,那么婴儿的反应肯定是开心地咯咯笑,相反,如果妈妈向婴儿生气地说:“你是一个漂亮的小公主”,那么孩子肯定会号啕大哭。
  可见,0~1岁的婴儿对语言所做的反应,不是对言语内容的本身,而是对其所包含的音乐要素的感知。因此,婴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要早于对人类言语的感知能力。婴儿不仅能感知音乐,而且能感知不同类型的音乐。心理学家做了一项研究,让36名出生约8周左右的婴儿听三种音乐,包括用钢琴演奏的摇篮曲、柯普兰的钢琴奏鸣曲或电子音乐。
  研究发现,婴儿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音乐的注意时间有显著差异。可见,不同类型的音乐对婴儿的注意行为产生着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在不断发展。5个月的婴儿具有了一定的旋律感,他们能够识别一些简单的旋律轮廓。研究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些5个月的婴儿听30次由6个音符组成的一段旋律。
  这些婴儿刚开始表现出惊愕的表情,但是听了15次左右以后,他们的表情恢复了正常。然后,实验者把这段旋律移调,婴儿们并没有异常的反应,但是当实验者把6个音的顺序调整,改变旋律的轮廓线时,婴儿则又表现出了惊愕的表情。可见,5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识别旋律轮廓。
  当旋律作整体的移调旋律轮廓不变时,他们不能明显地感知到,但当旋律轮廓改变时,他们能听出其变化。后来的许多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变,发现只要对旋律轮廓进行改变,都能引起婴儿不同程度的反应。为什么这么小的婴儿能够有这种能力呢?
  心理学家们认为婴儿在辨别旋律的时候,可能采用了一种“整体处理策略”。就是说婴儿把最初的那段旋律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当听到后来出现的旋律时,他们会把它与前面的那段旋律进行比较。如果旋律轮廓相似,他们会把它们看做相同的旋律,不会表现出异常的反应,反之则看做不同的旋律,他们就会表现出对新旋律的新奇或对旋律发生改变而表现出惊愕的表情。
  在节奏感上,美国心理学家加登纳通过测试,发现5个月的婴儿就能识辨简单的节奏。3~6岁儿童随着他们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其音乐感知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3~4岁的儿童已经能较好地感知一些旋律轮廓了,这个时期也是培养绝对音高感的关键时期。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如果让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始学习某种乐器的演奏,可以培养他们的绝对音高感,比5岁以后再去培养的效果要好得多。研究也证实,3~4岁儿童的音高辨别能力比5~6岁的儿童要强。
  研究发现4岁八九个月是根据节奏打拍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以前的儿童无法在成人的示范下,正确地打出拍子,而4岁八九个月的儿童,能在观察成人的示范后,正确地打出拍子。到了4岁9个月后,70%的儿童都能自己打出拍子。6岁以后,这种能力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期。
  5~6岁儿童的调性感开始逐步发展。尽管调性感的获得不是天生的,但是研究表明,5岁的儿童就有调性感了,他们已具有与成人相似的感知调性变化的能力,能够区分出正确的移调和不正确的移调。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调性感逐步得到发展,6岁以后,儿童渐渐喜欢有调性的音乐,开始厌恶无调性的音乐。
  5~6岁的儿童还能理解响亮和柔和两种声音之间的区别,能从一些简单的曲调或节奏模式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等。学前儿童在自发唱“轮廓歌”的同时,他们学唱成人教的歌曲的能力也在不断发展。6个月至1岁左右,婴儿就开始咿呀唱歌了。婴儿的咿呀之歌是对所听到音乐的一种特殊反应。
  尽管婴儿的咿呀之歌中包含了不同的音高,但只有一个元音或者极少的音节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轮廓歌”也在不断发展:12~18个月婴儿的歌,其音高还模糊不清,19个月开始出现分离的音高,17~23个月的婴儿唱出的音程,43%是二度音程。
  但音程的度数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大,18~24个月唱出的音程包括大二度、小三度、小二度及大三度。在儿童的动作与音乐协调能力的发展上,研究者们研究了学前儿童跟着节奏打拍子的能力发展情况,因为能否正确地跟着音乐打拍子,是儿童动作与音乐协调能力的另一种体现。
  研究发现这些能力都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3岁左右的儿童很难跟着节奏,一边听节奏一边打拍子,只有25%的3岁儿童能跟上节奏正确地打出拍子,而到了5岁的时候,有1/3的儿童能跟上节奏打拍子,到了6岁,96%的儿童都能跟上节奏打拍子。
  研究还发现,儿童使用小棒打拍子的本领要比拍手打拍子发展得好。因此,当我们在儿童的音乐活动中,需要让儿童通过打拍子来掌握音乐的节奏时,可以让儿童借助小棒打拍子,来更好地掌握音乐的节奏。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