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音乐教育逐渐成为人生“必修课”,家长们准备好了吗?
- 编辑:csm351
2021-09-22来源:作者张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当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教育逐渐成为人生“必修课”的时候,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迈好这坚实的一步呢?
当音乐教育逐渐成为人生“必修课”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音乐课属于必修范畴。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对于提升学生的全面修养,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认识世界的一扇窗。音乐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到音乐艺术的无限风光,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人生更大的平台上,获得文化自信与交流能力,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场合谈吐自若,气韵生动。
在我国,音乐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即设有“瞽宗”以开展音乐教育。经过几千年历史的积淀,音乐课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更为全面而富有成效的建设:
1956年,国家教委颁布《小学歌唱教学大纲(草案)》。
1957年颁布的《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草案)》与1979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对于“音乐知识”“鉴赏”等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但不仅限于进一步培养“爱美情感”“独立识谱能力”“发展听觉和记忆力”,以及开展有关“文艺理论知识”的教学。
1988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中增加了器乐教学的要求,并首次指出:“小学音乐教学包括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读谱知识和视唱、听音。”同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提出,“初中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唱歌、声乐、器乐、欣赏、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
走近21世纪,音乐学科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了编创及音乐与各艺术门类、音乐与其他人文学科交叉新领域的探索。
在中小学开设音乐课的目的,是培养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
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可体现为:
一、培养音乐能力:(1)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联想力,达到美育目的;(2)通过生动、活泼的音乐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各类音乐表演;(3)通过音乐课中大量涉及的世界各地的多元音乐文化,建立具有包容度的文化理解。
二、通过音乐而获得“人的教育”:(1)通过音乐课的学习,培养对艺术的终身兴趣;(2)通过音乐课的学习,树立并追求真善美的思想境界。(3)通过音乐课的学习,培养自强、自信的品格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小学阶段,音乐课要求学生对音乐的律动、情绪、形象有初步感受力,能识别简单的记谱符号,能演唱简易的单声部歌曲,并与其他相关艺术门类建立自然联系。
在中学阶段,音乐课要求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国民族音乐,接触各国优秀音乐作品,进一步培养乐感,能识谱和正确演唱单声部、多声部歌曲,进而理解艺术联觉的意义,初步培养从音乐课出发的对跨学科、交叉学科的认识。
任何学科的学习,均包括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音乐课也不例外。所以,认为音乐课可以随便听听玩玩、逍遥自在掌握其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都是起码的学习要求。音乐课也不例外。所以,认为音乐课可以随便听听玩玩、逍遥自在即可完成学习任务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本指南参考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各版本音乐教材,提取其核心知识点编撰而成,希望对学生掌握这些音乐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的帮助。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年轻一代的音乐学习给予高度关注,希望年轻学子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真正达到基础教育学科学习应该达成的知识积淀与人文涵养提升之目的。就学科学习而言,学生熟练掌握学科知识毫无疑问是通往学有所成的必经之路。
为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了这套“音乐素养测评指南”,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编写,并录制了配套音视频素材,使孩子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提升音乐素养。
《小学生音乐素养测评指南》
张驰主编
978-7-5760-1752-6
38.00元
《中学生音乐素养测评指南》
张驰主编
978-7-5760-1960-5
38.00元
本指南由上海市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顾问张驰主编,瞄准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以音乐鉴赏、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中外音乐史知识为基础,采用知识点罗列讲解与练习题的形式进行编写,并配有相应的视听素材,使孩子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提升音乐素养。
专家推荐
●该指南是对学校音乐教育知识体系的归纳与巩固,值得拥有。
——刘沛
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编写组组长、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该指南紧扣学校音乐教材,知识讲解深入浅出,帮助学生轻松面对音乐测评。
——林华
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资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