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教育强调的是逻辑的、理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左脑。艺术教育则侧重于直觉的、感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右脑。
从脑科学角度来说,艺术协调着人的左右脑,使两者既保持相互的平衡,又在相互促进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孵化情怀,表达思想
懂艺术的孩子更懂自己
艺术课程一直是欧美国家相当重视的科目。为了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美国在1994年就专门制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National core arts standards);而欧洲孩子是从小就被鼓励了解艺术史,广泛接触艺术作品,参加艺术实践活动。
但这种艺术教育,和国内不少家长所关注的考级不同,它不重技法,而重孩子艺术修养的锤炼——孩子如何使用艺术这一工具,发现自我、表达自我。
英国教育部有这样一个说法——他们培养的孩子的标准,要有优异的学术成绩,有出色的体力技能,有杰出的艺术修养,还要有良好的公民意识。
这里的“艺术修养”可不是学生画画考多少级。画得多好,不是他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运用美术这一工具发现自我、表达自我,才是他们想要传承给孩子的乐趣。
再看美国。美国学校的大环境,是非常要求孩子会画画的。但这个“会画画”不是说画得美,而是懂得画出自己的想法。
等到高年级,孩子们就要从“画出我自己”过渡到“画出这世界”。比如历史课,可能会让孩子为一个不存在的国家画一面国旗;比如生物课,可能会让孩子画出色彩斑斓的立体细胞结构,以此巩固知识点;再比如外语课,可能会让孩子画出语法的变化过程……
总而言之,艺术在这里,不是一项独立于孩子课业学习、日常生活的“技能训练”,而是让孩子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生活的工具。
我一位从事美术教育18年的朋友曾对我说,“一个好的艺术班,一定很注重孩子的思想。”与上述艺术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她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课”,孩子们围绕一个主题去思考、实践,最后呈现出来。
比如前段时间,她就带学生以“北京北京”为主题,去观察北京市的桥梁、城门、道路,上网收集很多资料,最后用绘画、摄影等方式呈现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看法。
学通了艺术
也就拥有了2大武器
可以说,就艺术而学艺术,学到的是技能,受益一时,融艺术于生活,练就的是思维,影响一世。
真正懂艺术的孩子,能把生活过得更细致。
美国油画老师Michael Jacks有一个训练方法很有趣。他会给每个学生一人发一粒葡萄干,要求大家含在嘴里,可是谁都不许咽下去,一直含到下课。一节课大概有两个小时,谁不小心咽下去了,就要被请出教室,所以大家都非常小心地含着这个葡萄干。
学生们一开始都很纳闷,但当他们含到了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二十分钟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一粒小小的葡萄干,味道的层次比最高级的红酒或者茶更丰富,刚入口时甘甘的,然后有一点甜味,这点甜味再慢慢渗透出来,直到整个口腔甜如蜜……
如果把这种过程拿来观察、体会、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别的小东西、小物件,观察力便会大大提高,哪怕是一些别人熟视无睹的东西,也能从中窥见美好。
艺术,就是逼着人们这样慢下来。真正懂艺术的孩子,下笔不一定惟妙惟肖,但他们看得到风吹过大树后,万片树叶的变化;
演奏不一定高山流水,但他们记得住水流过指尖时,温度和触感的变化。他们是这个快节奏时代里,最容易体会到细碎美好的人。
真正懂艺术的孩子,能和全世界交流。
我认识的一位外语名师,曾告诉我,学习任何一门语言,学习那些活在另一个文化环境里的人们的世界观、文化观与价值观,本质上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对此我深表认同,但无论是哪一门外语,都有局限,唯独艺术是真正的无国界。
以设计而言,它的词汇就是点、线、面、色彩、灰阶、机理,它的语法就是和谐、对比、平衡、动感、重点、比例、简化。
当这些元素有机地、有逻辑地结合到一起,一个信息、一种情感便传递了出来,由此,哪怕一个美国学生也能感受到中国对联精妙的对称、对仗、相似、相反、平仄、押韵。孩子们的眼界,接触艺术,大大拓宽。
艺术教育的常见误区与建议
幸运的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正在成为主流。但有一些常见的误区。
其一,不要夸孩子“你画得真像”。这种鼓励会让孩子压力山大,下次再画,为了得到大人的鼓励,就会拼命往“像”上去靠,反而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不如以询问代替夸奖,聆听孩子艺术创造背后的故事,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画?你在表达什么?”并与他们分享你品读之后的情绪和感受。
其二,不重孩子思想的培训班,再好也不报。不少艺术培训班的老师,衡量孩子的标准,就是“画得整齐”、“画得像”,不是说这个不重要,但只强调技法层面,则与我们培养孩子艺术修养的初衷大相径庭。
不如把“鼓励孩子表达自我”作为考察艺术班的一个依据,我们要相信,当孩子被鼓励去表达,他们就会更有表达的欲望,更有画画的兴趣,技法自然会更加娴熟。
其三,为孩子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中国老师看重基本功,一些技艺不等个十年八年,都觉得孩子难登大雅之堂,但美国老师喜欢“赶鸭子上架”,在文艺学习上,学习和演出几乎同步进行,让孩子们通过练习、彩排和实际表演的方式来学习。
所以,在美国,大部分人的文艺素养都还不错。不妨中美结合,给孩子创造更多公开展示的机会,收获最及时的反馈。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艺术启蒙老师
美学大师蒋勋曾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当时,他受邀给一个公司的员工上课,这些员工多从名校毕业,平均年龄三十几岁,工作很辛苦,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在晚上十一点之前回家,其中有一个人,八年了都没有休假。
当他讲完课时,这个人举手提问,说“我女儿现在五岁了,您认为我应该去送她学美术么?”
蒋勋是这么回答的:“你可不可以不要关心要学什么,赶紧回家抱抱你的女儿!”
这个答案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因为点明了艺术教育乃至一切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收获其后的生活的哲学,而显然,一个只关心孩子学什么技艺,却疏于陪伴引导的父母,是不能给孩子真正的教育的。
艺术教育,应该是一个七彩的通道,为人父母,我们陪伴孩子穿越其间,最终抵达孩子内在最通透、最快乐的那片丰饶之地,让他们愿意倾听自己的内心,懂得探索自己的本质,珍惜生活的美好,也表达他们对生活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