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参加完一个演讲活动,和主办方的一位管理层人士吃饭。这位高管讲起教育,讲起某培训机构一脸痛恨的表情。我是很理解的,因为我儿子也在这个培训机构上课。这个培训机构的作业超多,孩子当然压力也很大,但是孩子和家长有什么选择呢?
最新消息是,北京朝阳、海淀等多个区开始针对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新一轮治理,继续停止线下培训和集体活动,具体复课时间另行通知。
3月10日晚间消息,美股行情显示,好未来开盘后一度跌逾6%,新东方跌超7%。此外,跟谁学下跌4.78%。
家长很清楚高考靠分数说话现在有一个议题很有意思:有人认为资本通过大量投放广告,制造教育焦虑?是吗?你以为家长都是弱智,愿意为纯粹的焦虑买单?
没错,资本的确是在大量投放教育培训类广告:2020年前9个月,某三家培训机构在广告和销售方面的投放总额约达55亿元,是2019年同期的两倍以上。
可是,这有什么问题吗?广告内容违法,那就查它们,我坚决支持。如果按照相关法律,培训机构不允许投放广告,我也支持查它们,可是显然没有这样的法规。
它投放广告,你不看,不买单不就完了吗?
面对那种几个亿的别墅广告,我就不焦虑。面对各种保健品广告,我也不焦虑。为什么?我没有这个需求。
教育培训的广告为什么会引发焦虑?因为家长有这个需求。因为家长很清楚:高考是靠分数说话的。学校里教的那些内容,包括现有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孩子稳稳考上985、211院校的需求,所以,家长要砸钱让孩子上培训班。
相当一部分家长毕业于大学,有些还是毕业于985名校,他们太清楚目前的高考制度是怎么回事儿了,他们一点儿也不傻,他们就是要“抢跑”,就是希望孩子上名校。这有错吗?不,一点错都没有,是理性选择,是亲爹亲妈的第一选择。
有些家长希望培训机构停办,希望所有孩子都不上培训,大家有一个所谓的“公平竞争的环境”。
我完全理解,谁不愿意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谁不愿意让孩子轻松愉快完成学业任务?谁不知道多看书、多锻炼是有利于孩子全面成长的?可是,现在的内卷化竞争已经耗尽了孩子的时间,这是家长的问题?这是培训机构的锅吗?
从来就没有愚蠢的家长,也没有白白投放几十亿广告的笨蛋培训机构,大家的智商都在线,都在努力争取利益最大化。
线下培训停了,那就上线上,孩子的眼睛怎么办?这不是抱薪救火吗?
多刷出一分,就可以压几千人,这就是家长和培训机构很带劲的动力源泉。问题在哪?肯定在录取制度上。
小学升初中可以摇号,美其名曰“公平”,很好。高考可以“摇号”上北大、清华?不行。那不结了,回去继续上培训班。
做到“不唯分数论”,就不会有刷题应该怎么办?如何让培训机构赚不到焦虑的钱?很简单。改变高考的“指挥棒”。
日本的高考制度也很残酷:日本的大学招生考试分两部分:其一是“大学入学共通考试”,其二是各大学自己举行的考试。
全国866所大学招生时采用“大学入学共通考试”成绩。日本高考生想进入国公立名校,“大学入学共通考试”必须非常优秀。凡是用统一成绩来作为名校录取主要依据的,竞争都很惨烈,不管是一省还是一国。
中国的情况更特殊,把名校的录取额度分到各个省、直辖市,要是这个省的考生多,分到的顶级名校的录取名额少,那你可以想象一下,那种竞争不是什么“绞肉机”级别的,直接就是核弹级别的。
比如,清华北大去年在北京录取多少人?550人。但是北京有多少高考生呢?49000左右。录取率1.1%!
再看看广东,有近78万的考生,分到多少个清华北大的录取名额呢?280个!清北在广东的录取率是千分之0.36。广东去年的本科录取率不到40%,北京、天津、上海则是60%以上,江苏超过了50%。
所以,你去看看深圳、广州的某培训机构附近上学和放学的高峰阶段,基本上车满为患,很多还是豪车。
如果成绩不是唯一的录取标准,我保证培训机构很快会改变它们目前的题海战术,家长也没这么焦虑。
如何操作?早就有现成的模版。
德国的中学分为普通中学、实科中学以及文理中学。小学毕业后,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建议学生进入不同的中学学习。
一般来说,只有文理中学的学生有资格参加高考。高考获得高分者未必能进自己想进的某一所名校,为什么?因为德国高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会看高考分数、平时成绩及考生的综合素质。
什么叫综合素质?就是公益经历、领导才能、口才、艺术修养等。高考分数很好,平时成绩一般也可能没戏。所以,想通过高考作弊进入名校,没啥可能。
你想在高考成绩还不错的情况下,买通某一个重要人物,比如校长、主任级别的,让他批个条子让你进名校,这种思维太……他没法帮你伪造平时的成绩和你的综合素质,一旦被人举报,代价太大。综合素质的培养完全和刷题无关,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或者某些技能的训练。
真正做到“不唯分数论”,培训机构就不会死命教孩子刷题。
拼分数,寒门学子也没有优势去年7月,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联合了包括耶鲁在内的300多所美国大学招生负责人,给2021年入学申请者提供了几点建议:除了希望学生“保持身心健康”之外,在“学术表现”这一块,高校招生负责人表示“将综合申请者在疫情前后各阶段的成绩,评估其学习能力。
此外,学校招生办还会考察申请者的课程设置、学术资源和其他申请材料,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建议用了很长的篇幅强调“服务和对他人的贡献、家庭贡献、课外活动和暑期活动”。
分数不是最重要的,去年,包括8所常春藤大学在内的超过半数以上的美国大学已经明确表示,不再需要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是否提交标准化考试成绩是自愿行为。而加州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则宣布永久取消对标准化考试SAT/ACT 的要求。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高校的负责人认为:“学生在四年或更长时间的大学教育中所具备的潜力,不能以一天一次考试的成绩来衡量”。
常春藤名校们不用分数作为唯一考核标准,它们会垮吗?很明显不会。所以,你刷题有用吗?除非你在国际级竞赛中拿到好成绩,否则没啥用。但是有这种天赋的人,是靠刷题刷出来的?
中国当然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如果照搬德国经验,估计有不少人造假。那么,可否这样:首先,各省、市按照相同比例来分配名校的录取名额,降低河南、广东的高考“地狱模式”的难度。
然后,允许私立中学不参加抽签,自主招生;允许私立大学可以不以高考成绩作为参考录取学生,自主招生,自己发文凭,这样可以给高考减压。
有人会说:“中国人办不好私立大学。”这属于不学习历史,中国历史上办得好的私人书院太多(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学),民国也出了不少知名私立大学,比如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在初期都是私立大学。
如果私立大学探索成功了,可以考虑在监督力量和技术力量足够的情况下,综合借鉴日本经验和德国经验,以“高考分数、平时成绩及考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录取的条件进行考核,初期只以一两所公立大学作为试点,要求被录取的学生达到一定的基本分数门槛(这保证了不会有学渣进名校),但绝对不是从高分往低分录取,而是由面试的多位老师综合评分,高考分数只占三分之一的权重。
这样就保证了被录取的学生的分数不会差别太大,又不至于在分数方面竞争激烈,实际上也大大压缩了“灰色操作”的空间。
有时候,几分之差真的不能说明A学生不如B学生,可能就是做选择题时候的一念之差。
追求分数自上而下的选拔,貌似公平,实际上扼杀了很多天才和创造力。
我知道有人会老调重弹——“高考按分数录取是寒门学子进行阶层跃升的唯一公平途径”,其实这种说法早就过时了,大城市的部分孩子上公立重点学校可能是北大毕业的老师在教他们,晚上可能去上清华学霸主讲的培训班,参加高考的时候,某些大城市的本科录取率接近80%,而你所在的那个省可能只有35%。
制度设计、资源配备上的不尽合理已经封杀了大部分寒门学子的出路,这些人要的公平,不过是一省之内的“内卷”公平而已,醒醒。
拼分数,寒门学子也未必拼得过中产和有钱人的孩子,早点认清现实。人家不但有钱有资源,还有远超过你们的认知框架。
↑↑↑点击上方图片可以直达
关键词: 中国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网 CSMES 音乐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投资 音乐投资 中音联投资 才艺擂台赛 音乐培训 钢琴 中音联新文旅一带一路艺术小镇 C.CMU艺术小镇 中音联邮箱csme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