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育培训市场上一直没有出现特别大的,集中度特别高的公司?现在是一万亿元左右的课外市场,而好未来、新东方这样的头号玩家一年的营收大概只有三百亿元左右。
在我看来,服务业要靠人来支撑。而教育行业是脑力服务业,生产一个合格的老师比生产一个合格的服务员要复杂得多。目前,大的企业少,小的企业很多,而企业从小型迈入大中型很难。此时,就要依靠科技及管理的提升。
比如,好未来以管理来提升占有率,它在北京的K12占有率可能超过50%。再比如,VIPKID用科技来提升占有率,它通过在线1对1教学,为4-12岁的小朋友提供专业个性化的北美外教体验,在细分领域中占有率也超过50%。
科技渗透教育是一个趋势。教育培训行业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教学服务与线上直播技术融合,以及学习场景与移动化融合。一方面,直播与教学服务深度融合,模式跑通。另一方面,移动化场景学习,知识轻量化成趋势。再之,移动支付的普及则为知识经济商业模式提供了可行性,进一步推动了“移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2017年知识付费整体市场规模达49.1亿,同比增长近3倍,预计2020年可达235.2亿。
01
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三大驱动力
驱动因素1:中国教育不均衡问题严重,政策推动利用教育科技创新实现教育公平,科技融合是平衡不均衡的关键破局点。
通过科技的办法让更多的教育变得更便宜,更好的教育变得更便宜,这是唯一的出路。
驱动因素2:中国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提高13倍,且受激烈的应试竞争影响,家长尤为重视学习效果。中国课后辅导风气重,渴求优质教育资源。
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的投入是最高的,全球的课外培训增长比例中国大陆排第一。我们能够看到市场前景非常好。
驱动因素3:可规模化的个性教学,教学内容通过新交互方式提升了学习体验,教学服务则通过直播技术提升了规模化能力。内容、教师与助教进一步分工,提升了规模化,而人工智能可以赋能全部环节。
随着技术与教育两面慢慢碰撞与融合,会有很多创新产生。通过时间的沉淀,一定会走向技术和教育融合的时代。
02
教育培训四大环节与科技的融合
1 教学+科技的进化
跟教学相关的部分,就是直播技术。直播教育互动性强,能最大程度还原线下教育场景,渗透教学服务。
目前来看,直播的趋势有二:第一,已经从1对1探索转向小班课(1对4/6)再到1对N(双师创新),商业模式不断改良。第二,从语言拓展到学科和素质类。科目变得越来越复杂,交互变得越来越深入。它从复杂度最低知识性最高的口语部分,变到复杂度提高但是知识性比较高的K12,还有复杂度比较低但是操作性很高的,比如说像美术、音乐这些方向。最复杂的部分,比如舞蹈、STEM、编程这样的课程,慢慢也都会量化。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规律。
2 学习+科技的进化
学习离不开教辅,教辅就是优秀知识普惠性的手段。目前教材教辅市场500亿,与培训市场规模之间存在20倍差距。当优质内容与人工智能、视频、游戏化等技术融合,市场价值也将逐渐逼近培训市场。这部分是新增的。第一内容要好,第二渠道要好,第三要有人付费。过去的教辅集中在错题本、作业本、英语磁带、名师点拨、模拟试卷、作文素材等形式,变了新形式其实依然会做原来的事,只是做得更好而已。
数字内容的逻辑是优质内容是核心。渠道升级需要优质内容服务,内容付费打开B2B2C窗口。
首先,从内容来看:传统教材教辅内容最为优质权威,渠道最为成熟;海外引进优质内容越来越多;原创内容成本和风险较大;版权保护变严格,盗版内容风险增大。
其次,从渠道商和集成商的角度来说,需要更好的内容来服务B端:学校从过去一次付费到关心使用;学校采购需求从硬件到软件、内容服务;渠道商资本、业务、人才升级带来更好合作基础。
第三,C端内容付费能力提升,带来了B2B2C机会:C端消费升级,希望花钱购买更好的产品;C端移动支付习惯已形成;网校等大额流水的在线教育形式已经跑通。
以我们投资的一家公司为例。它与出版社合作,生成数字化教材,有课文点读、动画教学等很多不同形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原来不会说话的书变成会说话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变得更多。从数据来看,一个学生愿意为这样一本书一年花两百到三百块钱是没有问题的。
再比如,今日头条旗下虚拟外教直播课程AIKID 1对1,假老师代替了真老师;还有叮咚课堂 AI 小班,Ai 假老师加上真同学,引入同辈压力与互动。这是我们最近看到的2019年最大的机会,今后所有互动类教材,都有可能会变成这样的。
可规模化的个性教学,教学内容通过新交互方式提升了学习体验,教学服务则通过直播技术提升了规模化能力。内容、教师与助教进一步分工,提升了规模化,而人工智能可以赋能全部环节。
3 练习+科技的进化
举几个例子。我们投资了一家公司叫鲸打卡,它是基于小程序为机构提供课后练习工具,基本上是2B的逻辑。比如与良声英语深度合作,从公众号、小程序、群、朋友圈联动,实现了全周期教学管理,全场景覆盖。
另外还有一家公司Timing,它基于社群为学生提供督学服务,是一个2C的练习工具。有句话说,学习就应该把努力秀出来,就像朋友圈打卡是一种监督也是一种“秀”。这也是我们看到的新玩法。Timing做了两年,现在有几千万美元的估值。
再有一家公司,叫音乐笔记。它提供音乐教育领域的陪练机器人,通过用户视频、音频、动作的采集分析,提高钢琴练习效果。机器老师能准确地知道你按键的力度以及正确与否,指法怎么样,全都可以算出来。它主要的能力是视觉和触觉的技术。
还有公司叫ATA,它研发了监考机器人。在考场的各个点都分布了六到八个摄像头,学生的动作会被算出来,只要机器报警,老师过去基本上就抓得到。很多重复性的东西,都可以用机器来做。
4测评+科技的进化
测评又有什么样的新做法?比如我们投的一家公司,叫合心科技。它做的事情是“人工智能+智能批改”,准确度非常好,大概能达到98%以上。
再如艺术领域,有一家叫艺状元高考美术,它主打用AI提升测评效率。一个领域,如果好和差的标准非常明确,那机器来做比人来做要容易得多。
如果我们把教育加科技按照四个象限来划分,老的教育和新的教育,老的技术和新的技术,其实是很不一样的。最早,像MOOC、微课及其他创新形式,采用直播或智能阅卷等提升了传统流程里面的效率,节约了成本。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信息化融合的趋势,技术变革与教育变革并不是同步进行,会逐渐从技术逻辑到重视教育本质。
未来一定不会那么明确地区分线上线下,直播录播或者大班小班,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用它最适合的方式展开。这是技术和教育两方面的人一起努力的过程。
03
谨防认知能力与融资阶段不匹配
目前,北塔资本投资的60多家教育初创企业,有30%已经估值超过1亿人民币,合计估值超过40亿元人民币。回顾三年前的2015年,也被称为资本寒冬,大家觉得融资困难。但我们投资的企业,其实发展非常好,50%是1亿元以上的估值,涨了十倍以上。
我们对教育行业企业发展的理解是融资阶段的跨越,本质是企业家认知能力和企业组织能力的跨越。最危险的莫过于认知能力与融资阶段不匹配。如果估值过高,下面的钱可能拿不到。估值过低,可能过早透支了未来的资源。
不同的阶段,要知道应该拿钱做什么样的事情。种子和天使轮的时候,就是要找到真正的需求。你的客户是谁?你的客户在哪儿?痛点在哪?需求在哪?接下来是MVP,最小化产品原型。这时是验证需求、开发产品阶段。验证的过程其实是小规模的试点过程,要找到你小规模的客户反馈,他是否喜欢,是否愿意买单。再是PMF(产品-市场匹配),跑通收益模式,找到市场定位,这是在A轮期的实践。A轮之后进入到扩张阶段,把原来的A轮阶段进行复制,要找团队,进一步发展。B轮就是提高收入和市占率。
每个阶段都要有每个阶段要做的事情。如果这个阶段的事情没有做好,后面的事情就做不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升自己的融资能力,符合自己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