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当他们的艺术表演达到顶峰时,基本上依靠他们的演奏经验和荣誉来克服他们过度紧张的情绪,减少演出前的紧张和焦虑。但有时,他们的紧张心理可能会变得愈加严重。“1949年,意大利指挥家阿尔图尔·托斯卡尼尼在告别舞台之前,他在跟一个优秀的年轻歌唱家谈话时说:站在你面前的这个老头已经紧张了六十年了……在成千上万的听众中,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会想到,时隔几十年,我还如此害怕与听众见面……显而易见,你的知名度越高,你的恐惧心理也会越来越严重。”
因此,舞台演奏的紧张心理问题,无论在什么年龄阶段都有,只是不同的阶段会有所不同。一些人害怕失去某些东西,而艺术家害怕失去观众。总之,每个人都有理由使自己感到紧张,面对它、解决它是最好的选择。
钢琴演奏的紧张心理分析
钢琴家雅科夫弗莱尔曾经说过:“只要音乐家登上舞台,他立刻处于众目睽睽之下,成千双眼睛仔细地盯着他在舞台上每个姿势、每个眼神、每个最微小的动作,但是这个事实本身可以激发他的创作灵感。”虽然如此,我们不能忽视不同表演者的音乐记忆在身体各功能平静状态下的准确反应应该有所区别,“焦虑状态”是影响
音乐记忆的主要环节,它改变了记忆的环境。只有通过自己的神经记忆系统,正确处理焦虑与记忆的关系,才能使我们的大脑网络从事音乐记忆更快捷、更有律。
(一)大脑的记忆
人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在与各种事物相接触和联系,这些客观现象在大脑中得以反映便产生思考与认知,从而形成记忆。人类的记忆现象可以说是宇宙中的一大奇迹,它犹如宇宙中无数的星座一般,深不可测。
人类的大脑是由数以亿计的细胞所组成,细胞之间彼此联系形成网络,从而成为大脑意识与记忆的基础。我们记忆每一小节音乐的过程,就是在这些细胞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的过程,就像宇宙中的行星与卫星连接成为一个个星座一般,规则而有序。
从信息处理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每个人的神经网络互不相同,但每个人以前的学习构造了现存的神经网络,而每个人的记忆正是由这种现存的网络所形成的。这些现存的部分位于学习者大脑中的“贮藏室”中,一旦记忆要求添加新的内容时,在这些新的内容被识别并输入记忆后,旧的记忆网络被扩大,新的记忆系统则出现了。四至七岁的幼儿通过学习实践就可以形成相应的记忆,如跟着大人凭直觉和实践可以学会下棋、玩电脑等,都是经过实践积淀下的记忆。倘若这些儿童经过音乐学习或模仿活动,就很容易培养对音乐各要素的记忆。
另外,旧的记忆也存在需要克服的一方面。例如,在记忆一个新的音阶时,记忆中以前的音阶将会对新的记忆形成障碍,只有在新的音阶经过反复记忆,并输入音乐贮藏室时,这时的记忆系统才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不难看出,所有人的大脑都具有音乐记忆的能力。至于谁的音乐记忆更强、音乐表达更完美,我们既要承认大脑结构上的一些细微差别形成的先天因素,更要强调在音乐记忆和表达过程中的后天条件。下面我们就有关音乐记忆的具体问题做一些深入的讨论。
(二)旋律的储存是音乐记忆形成的核心
旋律记忆是音乐记忆的核心,音乐记忆的内容包括:音高、节奏型、旋律、调式、和弦、曲式结构以及情感、技术等。旋律是音乐的灵魂,通过旋律的学唱和记忆可以掌握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音乐律动,并能以体验和理解的方式提高音乐的记忆能力。大脑对不同风格旋律的不断储存,都会留下各种痕迹,形成“潜知”和“乐汇块”,这是音乐记忆形成的重要条件。如若用唱名形成储存的旋律音程、音乐语言、调式语言等,界线不明朗,也分不清隶属于哪一首乐曲时,这些内容会慢慢地内化为自己的音乐语言模块。
在听音乐时,旋律会引起记忆的共鸣,并能激活自己内心的音乐语言模块,所以会出现对下一句音乐的期待,或较容易连接起遗忘了的片断。另外,有调性的旋律更能引起记忆的期待,记忆往往可以根据乐曲的不同风格,抓住这种联系。倘若是无调性随意给出的旋律,由于“乐汇块”较杂乱,不能形成有效的存储,记忆将比较困难。
在记忆音乐时,我们不是死记硬背听到的一个个音符,若是这样,旋律线就会丢掉。心理学家西蒙曾经介绍过这样一个实验:“在棋手面前将一次高水平棋赛的某个棋谱展示10秒钟,然后要求受试者凭记忆复述这个棋谱。如果是国际象棋大师,就能准确无误地复述出来;如果是新手,只能复述约六个子儿。倘若同样数量的棋子是在棋盘上随意乱放的,那么,结果是象棋大师与新手一样,只能复述出六个子儿。”原因是象棋大师对棋谱是一种整体识别,它建立起了某种智力图像——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棋谱,而不是一枚一枚棋子的记忆。一旦遇到杂乱无章的棋子,他就搜索不到已有的智力图像了。因此,记忆旋律是一个整体的记忆过程。
我们记忆音乐的方法是多样的,有分析、对比和直觉等。思维中的“乐汇块”与“潜智”积累多了,实践经验丰富了,音乐记忆形成的概率就会增大。因此,有意识地大量储存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旋律,随时都能触发大脑对音乐所有内容的识别、编码和存储,这不仅增强了大脑对音乐整体内容的记忆能力,还为今后的旋律记忆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各种音乐风格材料的储存,便无法形成许多潜在的各种音乐语言模式的记忆。
(三)焦虑情绪是改变记忆的重要因素
当前的神经活动时常会改变记忆系统,情绪活动与认识记忆同样对记忆系统产生效应。当我们学习或试图重新记起记忆系统中储存的某一信息时,情绪活动的信息会对记忆系统起作用。同时,我们意识上的许多想法也会经常影响我们的学习及记忆的内容和方式。所有这些都能对我们的记忆造成一定的影响。
经过查阅相关研究资料,我们发现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情绪的发生倚赖于整个有机体过去和现在的认知经验以及人对环境事件的评估、愿望、料想的性质。”当神经记忆系统并非永久地被重组时,记忆中贮存的信息——恐惧与疑虑情绪是影响记忆效率的重要因素,这样一些情绪会干扰记忆的直接注意力。其中焦虑情绪是改变记忆的焦点,它鼓励学习者注重自我维持与自我保护,从而使学习者更倾向自我意识,而非记忆的目标意识。很多时候,音乐表演者们总报怨“记忆开溜”了。
此时表演者的状态不是由于缺乏记忆或网络的重新组合,而仅仅是由注意力的分散和错误引导造成的。尽管表演者在表演时的所作所为是自发的,但还是可以看到这种从大脑边缘地区产生的焦虑信号同样能干扰这种经长期实践所形成的自动反应模式。
钢琴家萨马里·萨夫申斯基曾经对自己这种焦虑心理进行过如下的描述:“在举办音乐会的前夕,演奏家‘夜不能寝’;在音乐会举办的当天,他从早到晚感到心情沉重、心跳加快、恶心呕吐、水米不进、头昏眼花;更可怕的是,他原先练就的曲目无论如何也演奏不好了,他的记忆似乎也出现了问题,手指也开始不听使唤。他有时甚至会出现取消这场音乐会的念头。”如果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在焦虑状态下,身体的各功能都不同于平静状态,这是由于两种变化的神经系统支配着两种不同的记忆状态。
焦虑状态是一种被动的神经系统运作过程,而平静状态则是自主、独立的运作过程。当表演者一旦觉得有威胁产生时,身体就会立刻产生一种肾上腺素,从而刺激被动性的神经系统,导致所有那些身体反应的动作将适应焦虑状态。随之心率加快,以至于血液需用更大的压力才能输送到所需的各部位,对于大块肌肉而言,血量相应增加。与此相反,消化系统和小块肌肉供血量大幅度减少。正如面对一只突如其来的老虎时人的消化系统会混乱一样,人在表演(器乐、舞蹈等)时,焦虑会致使任何手指(或肌肉)的合作都相应减退。此外,在焦虑状态下,大量血液流向大脑将加速精神的涣散,并促进刺激性臆想的产生。最明显的后果是注意力涣散和记忆力减退,还可能发生思维慌乱,无所适从,不能连贯地分析问题,容易产生极端念头,逻辑思维混乱不清,认识不能结合实际情况等。集中到一点,就是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夸大自己的无能和失败。表演者常会产生一些不应有的疑问与困惑:“下一个音节是什么?"这是在预演中不会产生的问题,而在此时这种问题随时会出现。在焦虑状态中,表演者还会在安全的情况下产生危险的设想,这种过分活跃的精神状态直接干扰正常的记忆情况,因为大脑网络在预演过程中是平静的,而现在的信息传递过程却被扰乱了。
其他被动神经系统产生的反应还有:视线模糊度上升,感觉的敏感度下降,手掌出汗、口燥、肌肉颤动等。所有这些都将产生一种不熟悉的身体感觉和状态,从而实质地改变了记忆环境,记忆系统由此也受到了严重干扰。
在另一方面,往往可以通过呼吸训练等方法,使自主的神经记忆系统达到平静状态。例如在一场音乐表演开始前,我们可以这样告诫自己:“一切都会正常,不会出现意外情况。如果此次不成功,还有下一次……我们还有很多机会和时间。”这也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做任何事情不一定都要与“价值和意义”挂钩,人为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的工作。在这种良好的状态下,由焦虑引起的肾上腺过度分泌所产生的上述一系列焦虑信号就不会产生,从而使我们的大脑网络从事音乐记忆更快捷、更有律。
在这样的神经环境中,记忆会自然而然形成;同时,记忆不被打断的可能性也会大大提高。这时的记忆系统会正常启动,使其技术动作也处于自动化行为之中。正如柏西·布克所说:“我们不能在同一时间内思考一件以上的事情,但你会发现,我们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做许多的事情,假如你同时做着十件事情,至少有九件是达到完全自动化程度的。”它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表演状况的奇特现象。在表达作品的形象和情感时,表演者的思维明确、专一地集中在创造音乐“偶像”上,其他的事情都处于自动化行动之中。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则是大脑条件反射的兴奋与抑制、扩散与集中在反复强化刺激下形成的结果。
(四)正确处理焦虑与记忆的关系
众所周知,情绪具有双重性,在紧张与不紧张之间有一个最佳值。正常的紧张感是优良的心理表现,有助于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过度的紧张则具有某种程度的破坏性。一个处于适度紧张状态的演唱者,在一群欢呼雀跃的歌迷面前,会越唱越自信,以至于能调动每一个角落里的听众随自己共同进入歌曲的佳境,使演唱效果发挥到极致。处于过度紧张的演唱者,面对如此场面则会头脑发胀、眼神迷茫、四肢呆板,甚至唱错歌词。演出结束后,自己也理不清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
那么,表演者该用什么方法来使自己保持平静状态呢?这种状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并非易事了。焦虑情绪往往会在防不胜防之中进入记忆系统,尤其是当焦虑情绪成为表演者意识环境中的一部分时,那些对成功的期待,对批评的恐惧,过高的自我估计和对技术的担心等,都会成为习惯,恐慌也就自然会成为一种自动的反应。同样,在紧张状态下的反复练习也会将这些不好的感觉和不安全的情绪与记忆的内容相联系,这些联系的存在更使得紧张焦虑状态很难被克服。
通常,人们会用集中精力、避免冒险的方式来训练。人们可以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创作过程中或集中于音乐作品表演本身,包括在舞台上要做的一切细节。著名女大提琴家娜塔莉亚·莎霍夫斯卡娅曾说:“不用乐器,通过自己的大脑所进行的作品‘演练’过程,同时努力想象现场演奏的情形,这样可以使演奏者特别清晰地意识到作品的曲式与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舞台的紧张心理,使自己未来的舞台行为模式化,把记熟的作品通过自己的手传达到自己的大脑。”但要想做到这些,最好的办法是在艺术表演前好好地消遣一下,摆脱一切琐事的烦恼,忘记不利于表演的一切因素。
但有时也会适得其反,会使表演者更置身于一种焦虑状态,而并非树立其自信心。在表演中产生的“我要小心,不要犯任何一个错误”的情绪是避免焦虑状态过程中一种不利的意识。如果这种小心谨慎只是带来少量的焦虑情绪也并非坏事,但从根本上讲,表演者主动把精力集中于音乐本身的内容,才是克服焦虑状态的最佳方法。
焦虑状态有时还产生于表演者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许多情况下会导致自我怀疑。例如,你准备着眼于苛刻的听众会如何认为的时候,或你希望得到认可和表扬时,即自然产生焦虑情绪。因此,表演者要树立对音乐驾驭能力的自信心,而不是考虑其后路,这才是表演者应具备的正常心态。只有在这种正常的心态下,大脑才会更具清晰的思维,并能进入作品的情景,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表演,从而取得成功。
此外,产生注意力分散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些对技术的担心,这些因素所消耗的精神能量往往比技术目标本身所要求的多得多。其根源在于技术的不合理和身体协调的不自然。例如,在练习钢琴时,手指的弹奏方法错误,技术动作不规范,和弦的有效运用等方面未能有一个正确的处理时,焦虑状态自然会进入演奏系统,。这种低效率的技术练习极易产生疲劳,并需要大脑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完成它。所有这些综合信号会刺激大块肌肉的运动,阻止向小块肌肉传递有利于工作完成的正确信息,从而妨碍身体各部分的和谐运作。因此,在我们的记忆“储存室"中植入正确的音乐、技术和情感等,才有助于协调焦虑情绪,为音乐表演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另外,不同种类的音乐记忆是在大脑的不同区域处理的。例如:钢琴键诱发音乐家的手指记忆,它包括触觉感受和运动规则。同时,还能使演奏者记住对键的感觉以及各乐章所需的情感。发动这些记忆能诱发、刺激手指对身体的各项要求。这种方式也是稳定情绪、增强记忆、消除焦虑情绪的一条有效途径。
通过总结许多音乐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发现花费大量的时间模拟紧张状态,并在表演中加入焦虑(适当的)成分,会产生音乐的安全感,并对这种良好状态加以确认。柏西。布克曾说到:“当一个动作自动化了,它也就获得了‘习惯’这个称号,此时肌肉就进入一种惯例,它们记住了一种方法和动作顺序,以后就按这一方式而不是按别的方式去做。这一时刻,你只是依靠你的神经中枢和肌肉来完成它们的任务,而你的心理则完全自由了。”
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灵感、顿悟都应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都离不开对各种音响、旋律、技术和情感的储存。由于人们在音乐中的记忆和焦虑产生的方式和原因各不相同,所以只能在训练中寻找根源,慢慢摸索,最终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及克服焦虑的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育 钢琴 俩臺鋼琴 公益 中音联 邮轮游学才艺嘉年华 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扶持计划 音乐 乐器 中小学 少年儿童 音乐会 合唱 口琴 化蝶品牌
中国音乐教育网公益扶持部微信号:csm351、中国音乐教育网.樂助理微信号:csmes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