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区四点钟学校的创办,填补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缝隙,弥合了社会阶层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差距,让下一代人的教育均衡得到更实际的体现,是在未成年人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整体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海沧在教育方面好戏连台,与华中师大合作办学的华中师大海沧附属中学和小学实现华丽蜕变,海沧区教育基金会成立,50个教师岗位引3082人应聘……在全区营造出尊师重教、求贤若渴的浓厚氛围。
作为一个行政建区仅15年历史的新兴城区,海沧能够从一片荒凉的小渔村,后发先至成为厦门岛外的教育高地,这与区委区政府对教育持之以恒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
在海沧社会民生事业发展中,教育一直都被摆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海沧出现大量的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外来务工人员,需要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另一方面,海沧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机遇期,迫切需要培养、引进、留住高端人才。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水平的提升才能实现。
但是,教育水平的提升,绝不是仅仅依靠发展学校教育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在社会构成多元化的海沧,如果要在未成年人群体中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整体思想道德水平,就必须要用全社会的力量,打造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于一体的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现在,作为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已经日益受到社会广泛重视。但是,一方面,家庭与家庭之间还存在经济基础、文化素养、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差距,难以保证教育成效的平衡和统一;另一方面,现代城市人的快节奏生活,也让家庭教育难以跟学校教育无缝衔接。
如果说教育是下一代人的精神方舟,那么其中任何一点裂痕和缝隙都是值得警惕的。因此,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间,必须要有发达的社会教育予以弥合。社区书院和四点钟学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海沧历史上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历朝历代人才辈出、文风兴盛。芦塘书院所在地青礁村,宋朝时就有颜慥、苏竦等先贤授徒兴学,其中颜氏还创下祖孙五代三尚书的佳话;现在海沧辖区历史上一共涌现过49位进士、106位举人。这些成果,都是在当时海沧一带远离区域中心,没有严格意义上官方学府的情况下取得的,也就是说,以“耕读传家”为宗旨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发挥了很大作用。
步入现代社会之后,这种耕读传统中蕴藏的浓厚文化氛围和自我教化功能,仍然对海沧社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为此,海沧才在2016年底展开“弘扬耕读文化,建设幸福家园”系列活动。对于海沧来说,通过社区书院和四点钟学校,在全社会尤其是下一代人中复兴耕读传统,是着眼未来和长远的战略性举措,是造福千秋万代的文化教育工程。
正是在这样的宏大构想中,海沧区的四点钟学校一开始就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作为弘扬耕读文化的重要一环,它一方面融入“营养早餐”、垃圾分类、安全出行、环境保护以及传统文化、家风家训等主题开展宣传教育和活动,积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方面广泛发动家长、社工等民间力量,借助教育基金会的资源,为全社会接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打造了平台阵地,探索了先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