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4日 05 版)
同步上课,一起作业,共同考试……“屏幕与命运”,一对因教育信息化而联动的组合,持续引发热议。屏幕能不能改变命运?远程教育如何更有实效?前不久,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项工作“还在路上,还需要继续下更大的力气”。面对技术进步给教育变革带来的影响,我们邀请了三位教育专家,与读者一起探索教育均衡问题的解决之道。
——编 者
教育信息化要发挥更大作用,迫切需要在建设、使用、改革、管理四个方面协调推进
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既需要硬件方面的支持,也需要软件方面的支撑
互联网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这决定了“互联网+教育”时,只能遵从教育的规律,而不是互联网的规律
高质量发展教育信息化
瞿振元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教育领域,无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还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教育信息化都受到高度重视,都以大量投入建成了相当水平的信息化教育环境。
但遗憾的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虽有成效,但不如人们期待的那样高。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且高质量的发展有帮助,但还没有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发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个问题,正是全球教育者需要深入研究和认真回答的大课题。
为什么教育信息化未能发挥期待的作用?究其实质,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并不直接带来教育现代化,还需要一系列相协调的其他工作,诸如理念变革、课堂革命、师生互动、制度改革等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能使技术发挥作用。没有这些深层次的革新,现代化的装备和技术就只会是“身外之物”“锦上添花”。
尽管未能发挥期待的作用,但以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且高质量发展是世界教育发展大势。我国顺此大势,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教育信息化要发挥更大作用,迫切需要在建设、使用、改革、管理四个方面协调推进。建设是基础,没有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上信息化和现代化。使用是关键,建设是为了使用,不用就成了摆设。改革是动力,推动教育各方面的改革,才能建立起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新模式。而实现这一切,都需要以管理来保障。
总之,坚持以建为基、以用为本、以改为先、以管为重,协调推进,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屏幕改变命运”的梦想,教育信息化就能在推动教育均衡的进程中发挥更加耀眼的作用。
(作者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
提升教育水平仍需反求诸己
陈志文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汇聚成我国教育发展的强大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前行。然而,如果说一张屏同步好学校的课程,就能明显提高农村学校、县城中学的教学水平,这个结论显然也放大了这张屏的作用。如果按这个逻辑,我们把中国最著名的中学课程在全国直播,我们的教育资源不就均衡了?从实践来看,显然是不可能的。
10多年前,有学者联合人大附中在贵州扶贫,其中一个做法就是把人大附中的课程送到当地,但发现根本没有办法直接用,不得不对当地老师再培训、对人大附中课程进行再编辑后才能用。好的未必适合所有人,直接照搬可能会产生“南橘北枳”的效果。
事实上,每年都有一些穷且益坚的学生考进清华北大。大凡在一线的老师都明白,支撑学校的首先是优秀的生源和优秀的老师,教学相长,良性循环,才有整个学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如果仅从欠发达地区出优秀大学生的角度来说,采取综合措施,留住优秀生源,培养优秀老师,远比仅仅寄希望于一张屏更实际。
当然,我们不能抹杀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公平的意义,教育部近年利用信息化手段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需清醒地认识到,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既需要硬件方面的支持,如提升教室、实验室、器材的配备,也需要软件方面的支撑,如乡村教师素质的提升等。在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够逐步消除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与其迷信一张屏,更需要反求诸己。要知道,高考使一代又一代人从中受益,给了更多人流动上升的渠道。但最终能否改变命运,还是取决于时代发展背景下个人的努力。
(作者为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避免技术异化教育
储朝晖
有了互联网技术,将它充分且有效地运用于教学是理所当然的。但任何技术都是把双刃剑,直播课堂也不例外。
放在教育均衡的视野下,互联网技术可以通过更大范围的信息传播,使得原本不均衡的两地教育变得更均衡,让更多的人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如果这种技术使用的方向或者目的发生了偏差,就很可能在客观上压抑了相对落后地区教师的自主教学和成长,一段时间后反而可能拉大了两地的教育差距。
正因如此,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运用,都要不仅仅看到好处、看到进步,同样需要思考它可能带来的负效应,防患于未然,因为教育关乎人的命运、关乎社会进步,容不得随意“试错”。
应该看到,教育本身的内在逻辑远比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复杂。互联网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这决定了“互联网+教育”时,只能遵从教育的规律,而不是互联网的规律。远程教学也好,大数据分析也好,技术手段最终都要服务于教育的本质。
在教育领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时,尤其要注意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尊重天性,教学相长,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多元的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社会。
(作者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