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手拉手艺术团民族乐团在市群众艺术馆成功举办了“手拉手:让爱传出去”音乐会。参加此次音乐会的成员中,既有小学三、四年级的同学,也有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虽然年龄参差不齐,并且都是业余训练者,但他们以较为专业的演奏水准和生动的舞台表现,赢得了观众由衷的掌声。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失的国粹之一。如何使得专业团队后继有人?怎样拓展民族音乐演唱和欣赏的群众团队?如何持续不断地培养社会大众对民族音乐的整体性关注?该民族乐团组织的一系列面向青少年的培训活动,在一次次汇报演出当中检验了成果,展示了实力,推出了新人,把专业化的民乐学习与演奏活动,拓展到了更加广泛、更加低龄化的受众群体。在该团团长、二胡教育家黄玲女士看来,民乐人才的培养应该面向青少年,不仅要打造优秀的专业人才,也要努力提高通才培养当中的民乐素质,熏陶出新一代爱乐者和践行者,这是功在不舍的事业。
《礼记》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音乐的载体一是器乐,二是声乐。民族器乐的学习与演奏,不但使得乐手在音准和节奏的把握上趋于精确,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乐感,在独奏与合奏的过程中训练协调性与系统性,并从中领略到中华国粹和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主持人黄玲老师作为专业的民乐人,不仅对各种乐器如数家珍,也对各位选手演奏的作品了如指掌。她根据民族音乐序列中的吹、打、弹、拉四组,分别加以介绍、展示和说明,既是对观众的音乐启蒙,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贯通及顶礼。在介绍吹管乐器中的笙、笛子时,黄老师引用了《诗经·小雅·鼓钟》“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也论及曹操的《短歌行》中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发思古之幽情的同时,让同学们演示了传统笙以及新创“键盘笙”乐器的音色。在打击乐序列中,黄玲老师逐一介绍大鼓、排鼓、大锣、小锣、小军鼓、大抬锣、木鱼等各种鼓乐,并由打击乐团员演示《锣鼓经》片段,让现场观众在鲜活的艺术欣赏中习得了丰富的音乐知识。
民乐团的小演奏员们尽管不乏稚拙之感,却多才多艺,展示出动人的舞台表现力。弹拨乐合奏的四川民歌《采花》、自编的江南丝竹《绽放的白玉兰》、古筝独奏《伊犁河畔》、笛子齐奏《我是一个兵》、二胡与乐队协奏曲《我的祖国》等节目各具特色,引人入胜。将民族音乐与现代性、时代性相结合,是此次音乐会的亮点,载歌载舞的新民乐《边疆素描》将四首大家熟悉的少数民族民歌和共青团团歌行云流水地串联起来,勾勒出与时俱进的边疆的美丽轮廓。民族管弦乐合奏《丝路雅韵》则展示出各国各民族和谐共处的“丝路盛会、歌舞升平、共享共赢”的音乐内容与中国气魄。
在西方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学历教育中,器乐演奏和交响乐表演已经成为文化素质和艺术特长的基本体现。在我国,相信有更多的学校和社会机构,会像上海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民族乐团一样,面向青少年推广民族器乐的教学,让孩子们增强对于国粹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演奏能力,增强对于民族文化和音乐艺术的自信心,也培养他们灵活大气的现场呈现和多才多艺的整体素质。从此意义上而言,上海青少年活动中心民族乐团所做的工作平凡而伟大,琐碎又崇高,在他们的努力中,寄寓了提升青少年艺术素质教育水平、实践中华审美经验、缔造美好中国梦的热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