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音乐作为人生至高享受,“礼、乐、射、御、书、数”、“琴棋书画”,甚至还有用来形容太平盛世的 “歌舞升平”等说法。但可悲的是,在现今社会,中华民族中的汉族俨然成了全人类范围内最缺少音乐享受的民族。其中原因,离不开“不懂音乐”这一思想误区。
音乐审美的本质特征
谈到音乐,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听不懂”,但实际上,“不懂音乐”是跟纸一样薄的观念障碍。事实上,音乐是由发声声音构成的,既没有视觉的造型,也没有语言的符号,因此,音乐本身并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和思想概念。换句话说,听不懂音乐,不是因为听众的欣赏水平差,仅仅只是因为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与语义的内容。
实际上,音乐审美的本质特征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绪的艺术。造成“听不懂”这一误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等以乐曲解说为核心的经典音乐普及方式,形成与强化了音乐审美的误区;经典音乐听众少,也与媒体对音乐审美方式的误导息息相关。
但是,音乐真的不能表现视觉性、语义性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听“懂”音乐并不难,了解一些联觉理论即可。所谓联觉,即有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联觉的现象:巧克力是低音、薄荷糖是高音;闷热是低音、凉爽是高音;亮色是高音、暗色是低音……联觉无处不在,它是人类的基本感觉反映。一般而言,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就是凭联觉这一本能反应去选择组织声音的,作为听众,只要自觉调动自己的联觉,音乐的欣赏活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对于音乐,每个人都有最直接的联觉反应。我们要始终牢记一点,音乐理解没有标准答案。研究表明,声音只有五种属性能够引起联觉:音高、音强、速度与节奏、声音速度和紧张度。这必然导致一个结果,听完同一种音乐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因此,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由于音乐审美的多解性与不确定性,演奏家对同一首作品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
音乐是人类最早产生明确审美需要、审美反应和审美理解的艺术。研究表明,婴幼儿在6-8 个月时期就已经明显出现了对音乐的审美反应,但随着后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要听懂、要正确理解”的要求,听众开始背上沉重的理解负担,最终慢慢被推出音乐世界的大门。
人天生拥有五官,每种感官都有审美享受的需要,对于耳朵来说,音乐便是其享受美的重要方式。音乐能够瞬间改变人类的情绪状态,因此,改善听觉环境,能够帮助大家大幅提升幸福指数。但在现实生活中,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的同时,我们的听觉环境却被大家忽视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强,人们精神愈发紧张,甚至有很多人已经到了需要精神减压的程度,而音乐,就是最佳的精神解压方式。
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听经典音乐呢?原因有二:听音乐可以为我们的人生增色添彩,听经典音乐可以让我们的人生一直丰富多彩;最重要的,经典音乐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心智。在我看来,当今社会,我们的媒体正在拉低国民的审美心智,伟大的艺术家被边缘化,演员、歌手等都在谈论环境、政治、药品、健康等问题。如此大背景,还能指望国民拥有正确的审美判断吗?
审美教育的关键期在童年,每个孩子在成长阶段都要接受充分的音乐审美教育。我从来不反对跳小苹果,但我比较担忧的是,七八岁的孩子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在跳小苹果;我不反对宫斗剧和都市言情剧,但我觉得比较可怕的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和五六十岁的大人都在看。所以,我们的国民心智需要提升,而提升审美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艺术的本质功能
个人提倡,孩子一定要学习音乐。唱歌是进入不了音乐内部的,但遗憾的是我们整个学前教育全部跑偏。学习的根本目的不在考级,而是要通过学习去热爱音乐,通过音乐热爱艺术,通过艺术热爱生活,通过生活体验人生。
中国的教育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这里需要注意的有两点——结构失衡和程序失当,即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候,没有充分学习到影响一生幸福的最重要的素质,从而使我们的孩子,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站。人的一生有两大心智能力,一个是理性,代表科学,一个是感性,代表情感,二者缺一不可。
从生活幸福的角度来看,感性素质低不会享受生活、发现生活之美。夫妻之间感性素质的差异,极易带来价值观的分歧,影响一生幸福。从事业成功的角度来看,你只有比你的客户感性素质高,才能给到超出他期待的产品与服务。21 世纪是竞争的世纪,企业家与员工的感性素质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从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来看,感性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方向,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全民感性素质低,破坏力大,中国出现了各种环境问题,我们的孩子甚至会认为,世界原本就该这样。随着一代代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当今社会提倡竞争,从家庭到学校再到职场,提倡都要“狠”:家庭中,为了争夺主导地位,提倡“男人不狠,地位不稳”等说法;在学校,高考百日誓师的场景,犹如战场上的狠厉;职场里,更是狼性文化盛行,可是,狼的特点是无底线的残忍……当无耻可以堂而皇之地在书店兜售,当凶狠、残忍被当做座右铭挂在墙上,这样的社会氛围会让善者和弱者失去安全感,让下位者的尊严没有保障,让整个社会弥漫着焦虑与不安。
这样的焦虑要如何改变?当一个人能够学会爱美,知道如何享受生活,不把优胜作为唯一的幸福源泉,这个人勇于竞争厮杀的生命能量就会被分散,这就是“美”与“善”在心理学层面的链接点。当中国富起来、强起来之后,我们要防止仇起来、恶起来,当综合国力成为世界第二的时候,审美素质成为了我们大国梦最后的短板,提升全民族感性素质刻不容缓。而提升感性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