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靛水街道前进村,有一间特殊的艺术培训班。这里虽然也和其他地方一样,教授吉他、电子琴、架子鼓,却不收取任何费用。班上的老师是一位有着音乐梦的青年,收的学生都是附近村子里的留守儿童,只为圆大山里孩子们的音乐梦想。
这里就是前进村妇女留守儿童活动中心。
乡村青年的音乐梦
前进村村民向建康,今年33岁,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青年。虽然,他与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每天还在为生计奔波,但他心里却有着一个音乐梦。他说,他从小就喜欢音乐,但是村子里那时候根本没有学习的条件,家里也不富裕,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儿时的音乐梦想似乎遥遥无期。
不过,在外打工期间,向建康结识了一位吉他老师,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他终于学会了吉他,开启了他走进音乐的大门。之后,他又边打工边学习电子琴、架子鼓等乐器。
“虽然当时条件很艰苦,白天上班,晚上练琴,但是,我觉得那段日子却非常充实快乐。”向建康笑着说。
在外摸爬滚打几年之后,他回到家乡,开始从事乐队演出、婚庆主持、商演策划等工作。现在,向建康安了家、立了业,从事着与音乐相关的工作,也算是圆了儿时的梦。
东拼西凑办培训班
“每次我回到村里,看到那些满坡乱蹿的小孩们,我就想起了小时候,自己也是一个留守儿童。那时候我就想,要是能学习弹吉他,那该多好啊。”向建康说,“村里的孩子不比城里的差,他们缺的是机会和条件。如果我小时候能够早一点学习吉他的话,现在或许能在音乐之路上走得更远。”
于是,抱着弥补儿时的遗憾以及让村里的孩子获得更多学习机会的目的,收入只够养活一家人的向建康开始着手创办属于山村的留守儿童艺术培训班,为村里的孩子免费培训。但是,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他的做法,其中也包括他的家人和朋友。
向建康正在教学生们弹吉他。
有人说:“自己的稀饭都没吹冷,还去吹别人的油汤。”
还有人劝他:“你怎么不把培训班开到城里去,这里又不挣钱,还要倒贴一坨。”
面对许多人的质疑,他没有做过多的解释,默默的准备开办培训班。还好,他的行动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刚开始时,上课的地方是村里一位大哥家的空房子,免费给我们用的。教学用的桌椅和乐器,有些是我自己的,有些是朋友们赞助的。” 向建康说,他虽然想给村里的孩子们提供跟城里一样的学习环境,但是,自己的家庭也并不富裕,承担不起这笔费用。于是,只好靠着东拼西凑,才把这个培训班办了起来。
山里娃也有音乐梦
“我知道硬件设施很差,所以,我就更加尽心尽力的教他们,让他们能够真正的学到东西。”2016年的春天,前进村的艺术培训班终于开办起来了。然而,即便是完全免费教学,学生却依然寥寥无几。
“学这个有什么用?还不如去山上放牛。”起初,家长们还是固守着“实用主义”的观念,认为学这些东西没什么用。但后来,随着第一批学员的学有所成,家长们看到,原本调皮捣蛋的“野”孩子变得文静懂事,杂乱的琴声也变成了动听的旋律,这座大山里的村子有了艺术的灵性。于是,家长们对这个培训班刮目相看,纷纷让自己的孩子来学习一样乐器,甚至连周围的村子也有学生前来学习。
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同,这座在深山里的培训机构终于有了起色。同时,作为一项免费的公益培训,也得到了前进村村民委员会的认可和支持。2017年春,向建康带着学生们搬进了新修的前进村便民服务中心,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后来,县妇联将其正式授牌为前进村妇女留守儿童活动中心。
到今年,向建康的艺术培训班已走过3个年头,先后接收留守儿童学员100余名,长期在学学员50余名。虽然学员越来越多,但是,向建康依然坚持不收学生一分钱,甚至连乐器也不卖,他说:“为了挣钱我就不会来开这个班,我不想因为钱而让这个培训班变了味。”
有人问他,开这个班既赚不到钱,还浪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到底图个什么?他说:“梦想是无价的,我用掉的只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但换回的是这群孩子们的音乐梦想,我认为,这是笔划算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