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5000年中华文明,璀璨光芒闪耀世界东方。漫长历史和客观现实一次次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新中国成立70年,文化事业气象万千。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让百姓的精神生活五彩斑斓,为经济社会发展奏出时代旋律,让传承创新的中华文化持久闪耀。
文化产品丰富多彩
今年9月,国家图书馆迎来了110周岁生日。一位读者在留言中写道,与图书馆的缘分已经从自己延伸到女儿,一家人不仅热衷于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还喜欢到图书馆听讲座。
如今,每逢节假日,图书馆、博物馆人头攒动,除了满足公众的阅读、参观需求,这些机构推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大受欢迎。此外,一些城市还形成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成了大家日常休闲的好去处。
文化服务设施的便利和内容的丰富是从前不敢想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十分短缺。194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仅有55个,文化馆站896个,博物馆21个。经过70年发展,我国基本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201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6个,文化馆站44464个,博物馆4918个。
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国新表示,这些年,我国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方面,进展快、提升大。这得益于宏观层面一系列改革措施的稳步推进,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得益于各地积极实践,把人民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作为评判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重要价值标准,探索不同的公共文化建设模式。
张慧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但凡来了演出的、放电影的,街上总像过年一样热闹”。如今,她的孩子已经无法想象母亲口中描绘的场景。这些年,文化产品的供给越发丰富。无论是专业演出场馆,还是城市社区、乡镇广场、田间地头,一场场文化盛宴、一台台精彩节目填满了生活的间隙,播撒了文化的种子。
当代年轻人无法想象的还有全家人围着一台电视机收看一个频道的过往,如今他们的困扰是“选择太多”。据统计,1978年全国仅有93个广播电台,年播音约7.7万小时;仅有32个电视台,年播出约1600小时。2018年,全国共播出公共广播节目1526.7万小时,共播出公共电视节目1925.0万小时。生活中随时可得的影视、图书、广播等各方面的精神滋养,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有力支撑。
产业效益不断提升
刚刚过去的暑期,一部名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影片引发观影热潮。这些年,我国的电影市场很是热闹,既有《战狼》系列、《红海行动》等主流电影激荡人心,又有《流浪地球》等科幻电影扬起希望,各种类型的影片你方唱罢我登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收获高票房的同时,也为中国电影赢得好口碑。
回顾新中国成立的70年,也是电影产业发展振兴的70年。在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我国建立起完备的电影产业体系。2018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609.76亿元;电影院线拥有银幕60079块,银幕总数跃居世界第一。
再来看看图书出版产业。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批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优秀出版物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要。据统计,2018年,我国图书品种51.9万种、总印数100.1亿册(张),分别为1950年的42.7倍和37.1倍。
其实,不论是电影产业,还是图书出版产业,背后反映的都是我国文化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统计显示,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37亿元,比2004年增长10.3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2018年的4.30%。文化产业稳步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
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有力引导。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从试点到全面展开,我国文化产业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一批文化企业和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2018年,全国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比上年增长8.2%,持续保持较快增长。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布局逐渐优化,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搭上数字化、网络化快车,视频直播、视听载体、手机出版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2016年、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0.3%和34.6%。文化新业态已成为引领和示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保护传承不遗余力
中华文明孕育创造的绚烂文化,是中华民族根脉所寄,是中华儿女精神所系。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宝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遗余力。
文物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的实物见证。这些年,我国确立“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一批批考古项目取得最新成果;一批批遗产保护、修复工程紧锣密鼓实施;一批批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建设、数千家博物馆免费开放……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同样可圈可点。这些年,我国确立“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方针,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110余所高校累计举办研修、研习、培训班670余期,培训传承人群近2.8万人次;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截至2018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达40个,居世界首位。
文明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这些年,《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热播,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故宫为代表的博物馆通过创意巧思,让文化产品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流时尚;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结合,走进万千寻常百姓家中……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活力。
70年来,中华文化滋养万千中华儿女心灵,对外成为传播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G20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重大外交活动上的文艺演出活动有力展现中华文化形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展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的精品佳作走出国门;一大批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艺术赛事交流中崭露头角,受到世界赞誉……展望未来,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必将书写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关键词:音乐教育 钢琴 俩臺鋼琴 公益 中音联 音乐 乐器 中小学 少年儿童 音乐会 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