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微反腐鸣锣开道!呼吁国家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自动退出考级市场
前段时间,我的朋友圈炸开了锅,很多人都在讨论音乐考级相关,不明真相的我一搜微博才知道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兼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首席指挥李心草在会上提议"整改或取消音乐考级”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使得各路人都开始纷纷对此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舆论分成两派,主流一派仍然非常支持李心草的提议,认为就算不取消也需要对当前的考级制度进行大力整改。
而另一派是由利益相关的音乐机构和老师组成,认为:如果取消或调整考级,如何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老师的教学水平,音乐人才又应该如何选拔呢,会不会再一次形成音乐相关行业人才的阶级固化?
这个话题会成为如此受大家关注的焦点,除了利益链,社会性,还有对当今整体教育模式和“到底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的反思。
可以说李心草这个提议不仅符合当今时代需求,也让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教育和艺术养成“这个看起来有点老生常谈的话题。
那么,到底音乐考级是好是坏,人们担心的核心问题究竟又存在于哪些方面,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当下的音乐考级如何变得越来越功利化
1990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开始筹备音乐考级,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能有一个展示自己的音乐水平的平台,通过考级证书来表彰那些对音乐热爱,专注,努力学习的孩子,其根本目的是作为一个激励的作用。
所以在最开始的教材编写上,就非常注重级别的设定,也就是一年一个级别,循序渐进,并且对技术,情感,表现力方面都有一定的标准。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的主编周铭孙曾经在采访中说过:“考级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自我检测的机会,学生们通过考级,可以发现自己在钢琴演奏方面的不足,并通过一级一级的递进,实现自我提升,我编写这套作品集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而当下的考级,教师和家长越来越满足于“跳级”带来的优越感和虚荣感,在学习钢琴或者其他乐器时,恨不得能直接连跳几级,用来向其他的家长进行一番炫耀。
这种急功近利和拔苗助长的心态可以说是音乐培训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通常来说,培训机构的老师会针对性地以考级曲目作为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其余的内容一概不涉及,更别提什么美学思想、作曲家生平、音乐主题、曲式等等更加精细和核心的内容。
毕竟,这在家长看来都是虚的东西,学这些东西既不能展示自我,又没有实用性。
有一些特别急功近利的家长甚至会把考级通过与否当成练琴目的的唯一标准,由此也就形成了为了满足家长虚荣心——培训机构投其所好——老师迎合培训机构这样的利益链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也许学了两三年就已经考了十级。
而在考过十级之后,大多数琴童的命运便是:再也不想学习音乐,再也不想欣赏音乐,也再也不会接触乐器和练琴。
也许考级的本质和初心是想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心和目标感,而很多家长一开始也只是抱着想让孩子多一个特长这样的心态。
但是在整体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家长们越来越焦虑,时不时地就要拿孩子和其他一起学习音乐的人比较,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
再加上人性本来就隐含的“攀比心,优越感”等因素,可以说是渐渐地把孩子们那颗本来热爱艺术和音乐的精神渐渐扼杀,剩下来的只有流水线式的练习和为了满足父母和社会期待所承受的各种心理压力。
艺术和音乐教育的核心本质到底是什么
这里需要抛出一个问题,就是: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会以为素质教育就是快乐教育,是专长教育,是有钱人才能玩的玩意儿,是精英阶层的"快乐学习"。这实际上是一种认知和理解错误,因为真正的素质教育是“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现在大部分的教育机构和老师,家长都不明白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正如文化教育一样,大多数家长更加看重应试的分数而忽略孩子们创造力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得大多数人一毕业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工作,又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去谋得生存和发展事业。
学生们说:”一直只知道读书就好了,考得好和听话就好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应该选择什么职业发展路径这样的问题,于是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
音乐教育亦如此,不谈美学和创造性,无法说“你真正学会了音乐,懂得了艺术”。
艺术的本质是“具有美学思想的创造性作品”,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能出技术性很强的各种演奏家,但是出不了伟大艺术家的原因。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把音乐作为一项挂着音乐外壳的技术和手艺,一个赚钱途径,但是它和“艺术”二字还有很长的距离。伟大的音乐作品能拓宽人的眼界,丰盈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具有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和多元化视角,更可以感受纯粹的美学带来的生命体验。
但凡艺术家,无不有一颗具有独特审美和高创造性的思维,只有美和创造可以造就梵高,造就巴赫,造就我们所看到的任何音乐家。
而在如今这种全民没有创造力和审美力低下的环境当然很难培养出更多具有艺术灵性和真正热爱音乐的人。
在家长和社会环境如此看重分数的大环境,学生们也彼此竞争得头破血流,那颗能够创作出美妙音乐的灵性思维自然也就被慢慢扼杀掉。
方向错了,所有目标和努力都成了本末倒置
正如我们发展经济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和体验人生的美好,如果本末倒置,做某件事的过程就会让人痛苦不堪,那么就应该反思一下这个模式和评价标准是不是太过单一。
真正的学习或教育,虽然会让人觉得辛苦,但是在心灵上是能让人感受到充实和快乐的,而不是枯燥和没有生命力的。
我以前学琴也曾经有过“想把琴砸掉”这样的冲动,觉得每天都练差不多的曲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练习真的很让人头疼,而那时候老师也基本上不会跟我讲关于作曲家和作曲时代以及情感表达等等更多的东西,让我一度很讨厌音乐。
而重新喜欢起来是因为偶然在二次元杂志的赠品中看到日本摇滚乐队的演奏,那种强劲有力的充满生命力爆发的情感和独特夸张的美学让我浑身鸡皮疙瘩直起。
那时候我开始理解音乐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后来我开始一边学习编曲一边试着和其他乐手合作,还把日系摇滚融入进古典音乐之中,玩得不亦乐乎,从而也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和艺术实践。
曾经一位朋友跟我说过,很多家长以为达到了十级也就是达到了最高的水准,因为他们觉得曲子已经够难了,于是“弹过十级的曲子并且考级通过”便成了他们炫耀的资本。
而有的曲子因为在演奏技法上难度不高,于是很多家长就开始嗤之以鼻,但如果按照专业音乐院校的标准来练习,实际上这类曲子的相对难度要比很多十级的曲子难很多倍。
要演奏好一首作品,除了技术上的要求,必然要对音乐作品的内核和情感,包括作曲意图和作曲技法以及作品美学能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才行,这种体验却是要进行长期的感受和熏陶才可以培养出来的。
为了获得证书,学生们大量枯燥地练习着考级曲目,老师并不训练他们的乐理知识和演奏的基本功,于是学生也只会跟着老师生搬硬啃,丝毫没有自己的个人风格可言。
视奏和听辨的能力也是长期缺失的,无法脱谱演奏,更别说能够像黑人爵士乐手那样做到即兴演奏了,另外,学生对作曲背景和表现力台风等等更是闻所未闻。
“学音乐就为考级和比赛”这种深扎在家长心中评价值体系标准的实际上已经误解了学习音乐的真谛,所以无论再如何苦练,也只不过是更加增加了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对音乐的厌恶,并且这种影响将会伴随终身生。它既没有遵循科学学习的原则,也违背了人的个性发展。
这时候很多老师也很无奈,家长想要的就是那一纸证书啊,老师就会说:我有什么办法,不迎合他们就不能恰饭。
而我想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要有一份身为教育者的权威感和价值感,而不是一味迎合和讨好家长,耐心解释和沟通,才不会继续形成这种“老师只为完成绩效,学生只为完成任务”这样的双向恶性循环的怪圈。
音乐培训机构和家长应该起一个正确引导的作用
从2019年的中国音乐产业各细分行业的整体产值、增速对比来看,音乐艺考市场的增长比率是非常明显的,音乐考级报名人数约为169万人次,考级产业规模为848.5亿元;音乐类艺考报名人数约为14.3万人,而处于产业链条中的培训行业规模则为71.5亿元。
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也正好说明了如今的音乐市场,音乐培训行业确实是其中一块“大蛋糕”,而其自身对标的则直接是无数的音乐艺考生。正因为市场需求量如此庞大,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产业闭环。
这个产业当然也养活了不少音乐教师,但其自身所存在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家长们普遍缺乏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和参考标准,使得一些并不符合要求的“老师”也跻身于该行业之中。
一些老师他们自身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所运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本身就不能够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更何况如今学音乐的需求量巨大,供不应求也更加导致了“鱼龙混杂”的非专业人士进入这个领域,连基本的乐理知识、手型和演奏法的训练都错误连篇。
而有些培训机构或者小琴行还利用了人性“虚荣和贪便宜”的弱点,打着“十天就能学会XX金曲,低价”的旗号来吸引客户,自然更加助长了这种情况的恶性循环,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让音乐培训行业的师资质量愈发崩坏。
由于家长的盲目性和教学的迷惑性,一些培训机构甚至会找来一些根本没受过音乐训练的老师以次充好,目的只是为了能让学生“考级”,能让他们“快速上手”。
而这类机构也深谙一些行业潜规则和教学模式,只调用轻微的人力资本,对“老师们”进行重复性和机械性地训练,就能够马上上手操作,而这些人也会摇身一变,成为“名师”。
由于考级是大热门,培训机构也深谙考级的本质内容就是“死记硬背就能过”的道理。
这就导致了一些培训机构甚至还会拒绝真正有水平的老师,认为更加懂音乐的专业教师在这个行业反而是不受欢迎的,因为那些老师会想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个性等等,而这些在家长看来都不能训练出一个符合“听话标准”的孩子。
我们的邻国日本原先也有音乐考级,正因为资本的裹挟会滋生大量的潜规则和黑幕,其弊端太多,最终被废除了。
基于此,我认为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具有更加独立的人格和精进的音乐水准,家长们和培训机构都应该反思自身,而非一味追求功利性和优越感。
长此以往,家长的虚荣心和权威感是满足了,培训机构也赚到钱了,但是整个行业也会朝着错误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到最后也总有衰败的一天。
所以,只有中国的家长们和培训机构能够反思自身,理解音乐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不再抱有“攀比和从众心理“中国的音乐培训产业才能真正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之中。
写在最后
总而言之,李心草在两会上的发言击中了当今社会所一直存在的固化思维模式和痛点,它不仅敲响了对音乐教育行业的一个警钟,更是对国内整个价值思维体系的反思和警示,因为,未来的时代将会是一个以创造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
你是想做一个拥有独立的生存能力,有清晰的职业和人生规划,以及基于自身性格优势做出个人选择的人,还是做一个”听话,懂事,会考试,能考级“的人?
应该如何帮孩子们赢得未来的人生大考,大家都需要重新梳理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