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2年3月27日的巴黎国际戏剧节开幕式上,首届世界戏剧日活动完满举行。从那以后,每年的世界戏剧日,世界各地的剧院、戏剧艺术家以及热爱戏剧的观众们,都会以各种形式加入到为世界戏剧鼓与呼的队伍中来。
庭院滇韵实验剧《钱南园》在马家大院开演。龙彦摄
“云南戏剧剧种多、生态杂、民族特色鲜明,在全国戏剧文化格局中特点突出。”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吴卫民(笔名吴戈)曾在《改革开放40年云南戏剧的芳华》一文中如此写到。
从一桌二椅勾勒舞台万象
到沉浸式演出冲破观演边界
云南戏剧始终在中国戏剧百花园中熠熠生辉
生生不息,云南本土戏曲之花常开不败
中国的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戏曲就是中国最为传统的戏剧文化。而地方戏曲艺术则以其独特的唱词、曲风和内容,反映着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它们大多起源自广袤的田间地头,根植于漫长的农耕时代。
作为云南地方戏曲代表的两朵“山茶花”——花灯和滇剧是云南人民延续百余年的一种情感表达,它渗透在纷扰繁复的生活中,更深藏在每一个云南人的基因里。
“在当时的艺术剧院,排队看花灯的人可以排到光华街。有的观众开着拖拉机就来了。砖块、菜篓、土基这些东西都被他们拿来排队。”这个场景发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老一辈花灯艺术家的记忆中,其时的花灯演出几乎场场爆满。
云南花灯起源于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在大理州弥渡县的密址乡,每年正月十五都会举行花灯盛会。区别于欢庆祈福,花灯歌舞(剧)则融歌、舞、戏于一体,部分曲调来自明清小曲,传入云南后,与云南本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现如今的花灯剧。
同样深受云南人喜爱的还有滇剧。滇剧以昆明官话为舞台标准语言,丝弦、胡琴、襄阳三大声腔分别渊源于秦腔、徽调和汉调,加之丰富的板式调式和杂腔小调,恢弘时黄钟大吕,高亢激越;委婉处小桥流水,优美抒情。它既承袭了中国戏曲大统,又有着浓郁的云南地方特色。
云南京剧亦是全国京剧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前有关肃霜先生创立“关派京剧”传唱至今
现有云南省京剧院对“滇派京剧”的探索和开拓
当然,在少数民族世代共居的云南,戏曲文化也在长期的历史衍变中渐趋显露出了鲜明的民族特性。云南有白剧、彝剧、傣剧、云南壮剧、佤族清戏、苗剧、傣族章哈剧等7个少数民族剧种,还有流布范围较小的戏曲关索戏、杀戏、清戏、关索戏、端公戏、香通戏、梓潼戏等。
为了宣传和推广传统戏曲文化,云南在全省各类大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同时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等惠民演出活动。仅2021年,包括云南省花灯剧院和云南省滇剧院在内的全省各级文艺院团就完成惠民演出12633场,其中省级院团完成277场。云南还完成了《云南省“十四五”时期艺术创作专项规划(2021—2025年)》,出台了《云南省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设立了首批云南艺术名家工作室,助力全省戏剧文化的保护和传扬。
引经据典,与世界共享经典戏剧之魅力
“本土戏剧展示了云南本土文化,彰显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采,是培养观众文化自信最好的‘土壤’。而接受和引进经典的戏剧作品,是蓄养观众文化素养,也是营造多元戏剧文化氛围必不可少的内容。”昆明剧院总经理胡明霞认为,云南戏剧市场的发展应该是多元和包容的。
事实上
云南戏剧的发展也正是朝着
本土剧目创作不断
“外来”经典剧目引进融合的方向良性发展
作为扎根云南演出市场多年的文化企业,近年来,昆明剧院一直以来持续参与到云南本土演出项目的建设和打造中。自2018年起,昆明剧院连续4年推出「首戏演出季」这一有口皆碑的多艺术门类综合型演出集合,引进推广了一批高品质、高口碑的艺术演出作品,致力于填补演出市场的空缺,为昆明市民提供了一个观赏优质剧目的平台和渠道。
每年,有数十万人次的观众走进昆明剧院,开始一场场艺术之旅。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芭蕾精品晚会》、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孔子》、北京京剧院《大宅门》、上海芭蕾舞团《白毛女》、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话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焦媛工作室粤语话剧《金锁记》、古巴西班牙舞团舞蹈《剧院魅影》、芬兰完美音调合唱团古典人声阿卡贝拉《铃兰颂》等一批种类丰富、形式多变且口碑良好的经典剧目陆续进入云南。胡明霞表示,作为多部国内外名剧云南市场首位引进者,昆明剧院多年来已累计引进超10国、多地区优秀精品演出项目,已有1200个演出团体来到昆明献上各类演出2200余场。
2019年6月20日,国内知名剧院管理和演出运营企业保利剧院正式接手云南省大剧院。云南演出行业由此迎来了新的契机。而后,保利剧院倾力打造“开幕演出季”,意大利原版歌剧《弄臣》、明星版话剧《四世同堂》、杨丽萍舞剧《十面埋伏》、俄罗斯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等经典剧目,以及天籁之声维塔斯(Vitas)个人演唱会《20》、德国新科隆爱乐乐团音乐会、吕思清魔弓传奇独奏音乐会等音乐盛宴轮番登场。
推陈出新,在创新和融合中记录时代声音
“相对于曾经的单薄萧条,近年来,云南戏剧演出市场明显日益回暖且前景依旧广阔,高质量、高水准的演出供给仍低于观众需求量。”深耕云南戏剧演出市场多年的昆明剧院总经理胡明霞,看到的是一个正在创新融合、不断学习进步的云南戏剧现状。
近年来,除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戏剧文化资源的补充,云南省内各文艺演出院团、机构及各剧院也在试图通过积极探索出品本土优秀剧目,打破发展困境。
由云南文投集团旗下云南省杂技团有限公司出品打造的大型杂技舞台剧《聂耳》是云南省创作打造的首部红色题材杂技舞台剧。该剧以聂耳的生平作为故事蓝本,借杂技舞台剧这一新兴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来演绎聂耳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由云南省话剧院打造的原创话剧《桂梅老师》和《农民院士》,皆可看做是云南戏剧创新的一个案例。话剧《农民院士》通过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澜沧县为拉祜族乡亲扶贫的经历,讲述朱有勇院士的科研团队扎根贫困山乡,把实验带到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无私奉献给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感人故事。剧目开演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完成了济宁、潍坊、南京、无锡、慈溪等十座城市的巡演。
而《桂梅老师》的创作,主创团队在创作与呈现过程中,力求将歌颂英雄人物的传统戏剧形式与现代戏剧审美融为一体,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现代戏剧审美相融合,增加时代节奏、时代色彩,让更多的年轻人在现代戏剧的审美愉悦中感受最真实、最立体的桂梅老师。
一个经典的戏剧作品是给时代留下印记的
与时代同步的
记录时代声音、刻画时代特点的
云南省话剧院院长马捷认为
云南戏剧应该将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融入到话剧的本体中
需要关注和挖掘内在文化符号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符号上
未来可期,云南戏剧文化的外延正在拓宽
黑暗之中,一声枪响,夜空中突然降下倾盆大雨。红色的灯光随即亮起,将雨丝映照得如血般殷红……这是马家大院实景体验话剧《雷雨》的开场。它打破了固有镜框式舞台的理念,让戏剧的发生成了同观众的交流,观演关系完全改变了。
随着云南城市戏剧文化消费热度不断增强,庭院戏剧的兴起也拓宽了云南戏剧文化的外延。莲花池剧场、南强街88号、品剧场、得意居小剧场等相继出现在本土观众的视野中。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吴卫民(笔名吴戈)认为,在这样的空间里,艺术创造的才情与民间资本的流向,增添了城市文化的看点,补充了国有资源的匮乏与滞涩。“这是城市文化空间的极大拓展。显示了昆明民间戏剧文化力量的实力,对城市文化形成重要的补充,是对昆明戏剧演出空间不足的突破,是对文化秩序安排的结构性改变。”
作为昆明庭院戏剧演出的代表,坐落在钱王街的马家大院始建于1923年,两层木楼四合相通,中间一个青石板天井。2016年,北京人艺带来的小剧场话剧《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在马家大院上演,也为这个百年老宅开启了新时代的语境。
从一群云南本土文化名家的“玩票”出发,实景体验话剧《雷雨》一演就是一百多场。实景体验话剧《雷雨》拓展了本土话剧市场化的可能性,马家大院也因为实景体验话剧《雷雨》在网红街区成为文化地标。“我们现在有13场固定演出剧目,演出场次也在不断增加。”云南大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马家大院项目执行组负责人宁可清告诉记者,马家大院先后推出了《昆明老宅》、方言脱口秀《大嘴款昆明》等,昆曲、京剧等也相继在马家大院上演。马家大院正在为搭建一个城市文化艺术交流平台而努力。
在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化典籍中
戏剧之光星汉灿烂
优秀的戏剧作品
总能为平凡世界点亮一座艺术灯塔
戏剧为文化交流铺就了一条坚实且缤纷的道路
云南戏剧也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落脚点
继续培养壮大传统戏剧、曲艺人才队伍
促进戏曲艺术全面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