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宫崎骏动漫电影的优美旋律在音乐厅回荡,厦门大学本学期的美育通识课程《走进音乐厅》于日前结束。本学期的6次课程,通过交响乐团、室内乐团、民族管弦乐团的现场演奏与导赏,让厦大不同专业的学生深度感受中外经典音乐作品的魅力,打开思维空间、激发艺术热情与想象。
走近交响现场感受音乐
厦门大学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率先成立艺术学院,拥有完备的专业艺术学科与师资,早在2011年就将艺术教育课程作为其通识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厦门大学整合了全校优质资源,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走进音乐厅》是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推出的首批校级一流课程,该课程突破了传统欣赏类课程以影像资料为主要媒介的授课方式,以专业音乐厅为教室,以厦门大学交响乐团为主要表演团体,在课堂中以教师(指挥)为主导,通过几个人(室内乐)或者几十人(管弦乐)甚至上百人(管弦乐+合唱)完成作品的展示,为学生们现场演奏、演唱,让学生零距离感受鲜活的音乐艺术。
作为全校性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选修课,《走进音乐厅》课程目的不在于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或音乐理论基础,而是通过精心组织安排连续系统的讲解导赏,带领学生走进音乐圣殿,感受经典音乐的无穷魅力,在生活中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
经典音乐作品所散发出的魅力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作用是巨大的——从学生的课堂反馈与课后感言可以感受到,厦门大学各专业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常常超乎想象——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会激活他们富有想象力的艺术思维,使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得到滋养。
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交响乐团在课上现场演奏
学校在安排《走进音乐厅》美育通识课程的曲目时,尽可能涉及到音乐的各种形式与体裁;同时也要考虑到大多数非音乐学生初次接触经典音乐,那些具有深刻思想的大部头交响曲很可能让学生有距离感、陌生感。选择短小精悍的小品作为入门曲目,如《拉德斯基进行曲》《狩猎波尔卡》《卡门序曲》,逐步过渡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单独的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逐步过渡到完整作品。循序渐进,让学生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在不自觉中得到提高。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们在欣赏经典音乐时产生共鸣、激发出激情,课程还精心选择了作曲家鲍元恺创作的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30年来,这部组曲不断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版本,风靡海内外。从1995年起,《炎黄风情》陆续进入中国大陆各地中小学音乐课本。近年来,许多高校的美育通识课以及中学的合唱、合奏课和小学的音乐戏剧也引入了这部作品,用国际化的艺术形式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华;通过耳熟能详的传统民歌,让学生们了解发源于西方的管弦乐队,熟悉管弦乐团的声音,了解经典形式的组成及要素。
《走进音乐厅》第一期便以《炎黄风情》的不同版本为例,分别做了管弦乐、钢琴、合唱、室内乐等不同音乐形式的专题,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这部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们了解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在第一期最后一次课上,乐团为学生们完整演出了《炎黄风情》管弦乐版。“音乐拥有神秘的力量,能让我的心无比激动或心如止水。”物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丁席文在欣赏了《炎黄风情》之后感慨地表示,在《雨不洒花花不红》中感受到天籁般的竖琴声,犹如仙境;《黄土悲欢》中的“女娃担水”展现了旧时代女子的苦难生活,如今的自由和幸福来之不易;《兰花花》的旋律悲凉而柔美,仿佛黄土高原上人们的一幕幕悲欢离合浮现在眼前;《闹元宵》气氛热烈而欢腾,直到曲子结束,仍沉浸其中,意犹未尽。
新课程探索思政新模式
《走进音乐厅》第二期共6次课,每次授课3个课时,增加了新的内容,比如,在《室内乐的魅力》课上,保留部分《炎黄风情》的弦乐版本,加入了黄安伦改编的《江河水》等曲目。在《国乐芳华》课上,民族管弦乐团现场演奏了赵季平《庆典序曲》、周煜国《滇乡节日》、刘文金《我的祖国》、关迺忠《台湾民谣组曲》等优秀中国曲目;在《银幕背后的交响世界》课呈现了宫崎骏动漫电影音乐及《辛德勒名单》等优秀影视音乐;在《交响经典》上介绍了德沃夏克和他的《第九交响曲》。
在《走进音乐厅》的两期课程中还融入了思政内容,完整呈现了交响序曲《红旗颂》、歌剧《白毛女》第一幕第一场,以及钢琴与管弦乐队《我和我的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红色经典曲目,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2019级新闻传播学院孔翘楚表示:“交响乐团的现场演出非常震撼,《红旗颂》宏伟震撼,展现了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如今强大繁荣的祖国,让我们感觉无比自豪。”
新时代对艺术教师的美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性大学的美育通识课程要向非音乐专业学生传播中外经典艺术成果,让未来的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在其青年时代展开音乐的想象、打开其思维空间,为人生增加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