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两岸文化名师对话之音乐名师对话活动29日在北京台湾会馆举办“传承发展”主题研讨会。活动由北京文联、北京市台办主办,北京音乐家协会承办。两岸8位音乐名师在研讨会上碰撞思想、直抒胸臆,畅谈时下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意义与迷思,畅想两岸音乐交流合作的美好未来。
田青:“流行音乐的融合,预示着共同发展的未来。”
“两岸的音乐人交流起来应该说是非常容易,因为就是一家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表示,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也包括台湾少数民族,原生态的音乐之丰富无法比拟,这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祖先留给我们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共同享有,就应该共同保护,共同传承,共同发展。”
说起音乐的变迁,田青表示,港台流行音乐比大陆流行音乐起步早,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初,港台音乐对大陆的流行音乐有引领和启发的作用。田青以邓丽君举例,当年其风靡程度几乎登顶,许多大陆人买的第一盒磁带就是邓丽君的磁带。但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增多,港台流行音乐开始难以满足大陆广大群众的胃口,此时,大陆又刮起了“西北风”,像《黄土高坡》这样的歌曲又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
“用陕北地区的地方音乐作为创作的基础,它更博大,更有北方的这种雄浑和壮阔,这和邓丽君的那种空灵的、轻松的、淡雅的、秀丽的这样的音乐就完全不同了。”田青说,大陆原生态音乐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力量,因此大陆流行乐势必会走出一条和港台音乐不一样的道路。在找到自己的风格之后,大陆音乐人也拥有了和港台音乐人平等对话的资格。
上世纪90年代起,大陆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着港台音乐人主动到大陆谋求发展,大陆深厚的文化土壤也让他们找到了很多新的灵感。田青说,经过早期的相互影响,大陆和港台音乐人现如今的状态是共同创作、碰撞交融、彼此难分。“台湾音乐被大陆熟知,大陆的很多流行音乐也在开始在台湾流传。”田青认为,大陆和港台流行音乐的融合预示着中华未来共同发展的图景。
金兆钧:“音乐就是这样,它一定要有根。”
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金兆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次研讨会采用对话形式,共同探讨了两岸音乐人关心的问题,意义特殊。“回头看看再展望未来,都是很有必要的。”
40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对原生态音乐做了大量保护和传承工作,但金兆钧说,人们对台湾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了解还不足够。借由本次研讨会,可以增进对台湾原生态音乐的了解,携手共进,共同作战,有利于将整个中华民族丰富的音乐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某首我们熟悉的流行歌曲,实际它可能脱胎于千百年前台湾当地人民创造的音乐。”金兆钧说,此次研讨会的第一个亮点就在于将台湾原住民音乐的情况展现出来,让人们知道,近年来从台湾到大陆已经有相应的一批音乐人在努力将过去和现在相结合,传承经典、发扬创新。对于热爱音乐的人来说,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也许会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原生态音乐的保护、挖掘与传承。
金兆钧说,此次研讨会的第二个亮点就是能让两岸年轻的创作者认识到“家里这点老底”的珍贵。如今很多中国年轻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主动去重听民族、民间音乐。金兆钧相信,如果能将原生态音乐很好地编织到流行音乐中去,可以碰撞出一批优秀作品,这样的作品也将真正走向世界,因为其具有独特的“中华基因”。
“音乐就是这样,它一定要有根。”金兆钧说,只有拥有深邃的美学根源、文化根源,才能在世界音乐文化领域占有独特地位。他希望未来的华语流行音乐不仅在自己的家园里发扬光大,还能变成世界人类音乐文化财富的一部分。
黄庆元:“两岸音乐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
台湾词曲作者、音乐制作人黄庆元从小在眷村长大,曾与台湾音乐人童安格合作《把根留住》。今年第一次参加研讨会的他表示很荣幸能够代表台湾音乐人参与讨论。
黄庆元介绍说,台湾少数民族众多,因此台湾原生态的音乐也分很多种,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环境变化,这些原生态音乐也逐渐碰撞出了新的火花,这让他感到很有趣。
黄庆元说,不可否认两岸曾经分离多年,有着不同的音乐发展,但正因如此,再合作就会有历经沧桑再相遇之感,经过碰撞一定会产生新的思维、新的潮流,这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不仅仅是音乐,艺术层面只要有交流就会有新的成长契机,黄庆元感到,这种交流势在必行。
近年由于疫情等原因,两岸交流较往年更少,黄庆元对此感到很可惜,也更很珍惜此次研讨会的机会。“我是台湾长大的孩子,到这边之后我吸收了祖国的一些东西以后,我更加觉得必须要交流。”黄庆元说,很高兴能和大陆的资深音乐人进行交流,因为可以了解更多更广的音乐领域,他也相信这是在场两岸音乐人的共识。
“音乐是最直接的,可以直达心灵。”黄庆元说,两岸音乐上的交流或许是最直接和容易的交流,曲短情长,歌曲能给人带来的感动都是相通的。有了共鸣,自然而然就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氛围就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