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中音联带你看“两会”(四)

编辑:csm351
2024-03-08

聚焦全国两会·履职尽责进行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彰显新担当作出新贡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守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天职,把人民喜不喜欢、满不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作生产更加丰富、更高品质、更有营养的优秀作品,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己任。

2021年12月25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创建80周年、正式成立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艺术家回信。习近平在回信中说,80年来,你们始终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秉承延安建院初心,赓续延安红色血脉,积极践行艺术为民崇高使命,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两年多来,剧院艺术家在回信精神的鼓励与鼓舞下,齐心协力、凝心聚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创作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为创作反映“背包法官”文明执法的话剧《鼓楼那些事儿》,主创人员在基层社区体验生活,体会基层法官服务百姓的酸甜苦辣;为准确生动地用舞台剧《铁人——国家的战士》呈现“铁人”故事,主创团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3次赴黑龙江大庆采风……“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作品才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田沁鑫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在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有一位名叫龚全珍的老奶奶,一辈子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讲述了龚全珍的故事,并亲切地称她为“老阿姨”。为将“老阿姨”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代代传承弘扬下去,国家京剧院于2022年动议创作现代京剧《老阿姨》。

“我的身份并不特殊,但我有一份特殊责任。”“我对美名很淡泊,帮助弱者是共产党员的义务。”“我感到我这一生是幸福的,虽然我两袖清风,我的精神财富是十分充足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带队多次采风,收集了大量关于“老阿姨”的一手资料,当读到“老阿姨”日记中质朴却真挚的话语时,大家都被她的精神所感动。

“文艺创作就是不断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的过程,把‘老阿姨’这样的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见证者、历史的‘剧中人’、历史的‘剧作者’以艺术的形式加以浓墨重彩地抒写与颂扬,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王勇说。

以艺术作品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文艺创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宝库。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深入挖掘文艺素材,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式,转化到舞台艺术作品中,推出一系列彰显中华审美风范、富有鲜明时代气息、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

3月2日至3日,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亮相第52届香港艺术节,在香港文化中心,观众不惧寒潮,买齐全本3场戏票,整个周末都“泡”在剧院。

2022年,上海昆剧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忠于原着精神为宗旨,用新时代审美观创排全本55出《牡丹亭》,以上、中、下连续3台大戏的体量,深入挖掘传统经典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驱动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创排全本《牡丹亭》的,是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深刻的文化自省。通过这样一部体量庞大、内涵丰富的作品告诉当下观众以及子孙后代,我们的祖先何其伟大,我们的民族艺术涵养何其丰润。只有自信自强,薪火相传,中华文脉才会生生不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全本《牡丹亭》或许只是一枚火种,呵护传播火种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

2月26日,四川省川剧院剧场热闹了起来。大型川剧《梦回东坡》3月9日将从北京开始,启动19场全国巡演。扮演苏东坡的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正和同事进行巡演前的排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叮嘱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过去一年,陈智林一直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忙碌着,创排《梦回东坡》《信仰》《红漫巴山》等川剧新剧目,组织《草鞋县令》巡演。2023年下半年,四川省川剧院改造了剧场,推出了川剧经典集萃。今年春节,不仅演出爆满,连剧院的咖啡厅也成了“网红”打卡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了。”陈智林感叹,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展现出新时代文化的强大伟力。

以生动艺术实践展现新时代恢宏气象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因时而兴、乘势而变,是文艺发展的永恒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作品、孕育伟大作品。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把握时代主题、彰显时代精神,以生动艺术实践展现新时代恢宏气象,推出了众多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更加嘹亮地唱响“新时代之歌”。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们唱一唱,唱一呀唱。”中国歌剧舞剧院知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是传唱几代人的经典。2022年,作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中国歌剧舞剧院推出民族歌剧《唱响南泥湾》,唱响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背景下延安鲁艺青年学生的故事。首演后,除了不断打磨提升歌剧品质,中国歌剧舞剧院还在2023年策划制作了《唱响南泥湾》音乐会版,以轻体量、高质量的形式,让作品走进校园、走进社区。

“8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后,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生活第一线,并由此催生了一大批不朽的经典之作,其中就包括由贺敬之作词、中国歌剧舞剧院首任院长马可作曲的歌曲《南泥湾》。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围绕重大时间节点、重大国家战略开展主题性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为此,我们创排了歌剧《唱响南泥湾》,赓续延安红色血脉,以实际行动践行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作为国家文艺院团的重要一员,中国歌剧舞剧院肩负着弘扬中国民族歌剧、舞剧的光荣使命。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会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努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许宁说。

近年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佳作频出。“网红”作品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已走过全国57座城市,演出近480场,网络平台曝光量超百亿次。“除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近年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用心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创作了一批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火热实践的作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沈晨说。

从让“时代楷模”张桂梅的“燃灯人生”绽放于舞台之上,让更多人看到人民教师潜心育人奉献精神与立德树人使命担当的音乐剧《绽放》,到以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时代背景,展现富有朝气、怀揣梦想的建设者执着奋斗图景的音乐剧《星辰》,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把握选题、解题、创作、推广、运营、传播6个关键环节,坚持精品导向,一体谋划,创作效果得到观众认可。

“在现实题材创作中,如何完成一部贴近生活、打动人心,而不是脸谱化呈现、交作业式的作品,依然是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的命题。文艺工作者如果能够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再经过潜心努力、不断创新,定能产生真正的高峰之作。”沈晨说。

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

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持续推动体裁、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等创新,注重与科技融合,为艺术插上科技翅膀,在艺术创作的创新之路上坚定不移、再接再厉,不断推动舞台艺术高质量发展。

2023年秋天,越剧演员陈丽君和李云霄迅速“走红”网络,引燃了大众对越剧的探索热情,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也成为年轻人热议的话题。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副院长、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蔡浙飞看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出圈”并非偶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关于文艺创作的创新和发展,现在大部分文艺工作者有非常高的自觉性。很多人都认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从成立之初就是创新发展的一个标杆。确实,40年来,我们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有好的经验也有不同声音。综合来看,我们已经在不断靠近‘过河’的桥了。”蔡浙飞说。

蔡浙飞总结,创新发展要建立在继承优质基因基础上,方才是坚实的“桥墩”。其次,要在思维、审美等方面全面创新,这是“桥体”。最后是舞台技术、表现手段、传播方式的调整,就像“桥面”会铺成什么样,“引桥”怎么架起来。“时代变动不居,艺术的创新发展也绝不是随波逐流,而是该建好一座‘桥’,帮渡大家过河。”

近年来,在不断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儿童剧作品的同时,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还以多种方式创新艺术普及路径。2022年,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与江苏省淮安市委宣传部共同打造的现实题材儿童剧《新安旅行团》首演。这部以今天的新安小学为背景,回溯历史、探寻当年“新安旅行团”故事,讲述当年孩子们的成长历程,激励当代青少年树立理想、砥砺品格的作品,也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新时代种子计划”的首部作品。“‘新时代种子计划’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探索的新型戏剧创作模式,在剧院艺术家深度挖掘地方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定制’作品,让戏剧的种子扎根于基层,生长于校园,由师生一代代演下去,让更多的孩子拥有系统的、有延续性的戏剧体验并不断接续传播,真正做到让儿童戏剧之花在孩子身边常开不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介绍说。

除了“写给孩子们来演”的“新时代种子计划”,“绽放·启航儿童青少年舞台艺术作品孵化计划”“首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等,都是近两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为促进文旅融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普及戏剧教育进行的成功探索。

新闻来源:2024年3月5日《中国文化报》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聚焦全国两会·建真言 谋良策|如何创新推进非遗保护传承 添彩美好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成新湘:以科技赋能非遗项目创新发展

当前,众多非遗项目在努力创新产品不断融入现代生活的同时,积极探索更丰富、多元的保护方式,其中,与科技的结合为非遗插上了翅膀,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光彩,呈现全新的时代感。

以湘绣为例,在研发、生产、销售、保护、展示、宣传等环节都有与科技的融合。研发环节,与工业设计、纳米材料、轻科技相结合,刺绣指纹笔记本、蓝牙音响等产品让人耳目一新;生产环节,率先定制条码管理软件,正在研究开发AI虚拟材质的运用转化,升级打造生产数字化管理服务和数字化营销综合服务平台;销售环节,借助云游博物馆、慢直播等新方式、新渠道;在保护利用和展示宣传方面,打造“智慧”博物馆、云上博物馆等,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湘绣文物图像,沉浸式展现湘绣的历史发展和精湛技艺。

推动科技赋能非遗创新发展,第一,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内容形态进行创新和转化,创造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数字文化产品;加强政策扶持,由相关部门牵头,专门制定“文化+科技”扶持政策;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数字文化产品的吸引力。

第二,鼓励高等院校学生将艺术设计、非遗保护与数字技术结合,培养非遗科技研发和创作人才,提升文化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现代化水平,引导产业链以全新的方式、手段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

第三,对“非遗+科技”的项目给予资金引导,坚持价值导向和技术赋能,打造权威性的文化数字平台,进一步加强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培育文化内容生产全流程数字化、数据化模式,不断提升数字文化产业竞争力。

第四,各级各类媒体要加大对非遗科技的挖掘、宣传和推广,引导文化、文创、艺术等组织和机构开展科技非遗创新,让非遗科技相关创意和设计落地,实现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融合与优势互补,真正实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将非遗充分融入学校美育课程体系

学校美育是全面促进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教育发展整体质量,对青少年学生正确树立审美观念、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镌刻着独特的审美模式、彰显出民族的美学追求,是新时代开展学校美育工作的文化沃土。以美育教育为载体,拓宽非遗传承的有效渠道,不仅为非遗传承活化增添内生动力,也能持续增强青少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对此,我认为需要将非遗充分融入学校美育课程体系。

明确教学任务。学校教学要充分落实国家要求,在不折不扣推进美育教育的基础上,将非遗纳入学校美育教学任务,并由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把非遗明确为重要的美育教育内容。

完善课程设置。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研究,做好相关课程设计、设置。一是在中小学固定设置非遗相关课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由相关部门制订课程的实施标准,并以相关非遗项目及其保护传承为重点统一编写教材。二是各地区应结合当地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充分挖掘本土教学阵地,吸纳社会资源,开设校地课程或特色课程,丰富美育教育资源。

加强活动开展。非遗教学更应强调实践教学和活动开展,要加强非遗与思想品德教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贯通教学,通过大力开展非遗通识教育、手工体验、文化鉴赏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与审美素养。

形成教学合力。要进一步发挥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在“非遗进校园”中的作用,把参与青少年学生非遗教学作为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加强与当地非遗传习中心、非遗工坊等开展联合教学,为非遗融入美育、德育体系形成教学合力,推进非遗课程在学校的普及和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苏州大学苏绣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姚建萍: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化工作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众多、地域特色鲜明,能够全方位参与旅游活动,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典型性与示范性日益显现。非遗已是各地推进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如何在保护好非遗的基础上,活化利用好非遗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和不容忽视的时代命题。当下存在着商业化过度等问题,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标准化工作变得更加迫切,且这项工作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传承、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地方形象的塑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化工作的组织管理。建立“非遗和旅游标准化专家库”,吸纳非遗保护和民俗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升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同时,发挥各非遗领域行业协会作用,鼓励以协会成员为基础,制定符合本地非遗类型实际的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形成不同非遗类型、不同旅游类型的标准体系。

制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在旅游业中的使用标准。修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管理办法》,将其与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结合起来,并明确使用条件、范围和标准。

规范非遗与旅游融合的程序与过程。相关部门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标准化管理规范,一方面,鼓励非遗进入旅游景区,或者以非遗为中心建立旅游体验基地,制定非遗景区或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相关评定办法。另一方面,明确非遗项目与旅游融合的程序和过程,实施“备案跟踪管理制度”,即非遗传承人和非遗运营商须在区县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进行行政备案后方可开展旅游营运业务,在旅游目的地组织专家对非遗的传播、开发、利用进行跟踪指导。

确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相关利益主体的保护责任及其行为规范。在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标准化工作中,涉及非遗传承人、非遗经营者、景区运营方和政府部门等相关参与主体,各方应在过程中各司其职、各有侧重。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国家一级演员刘莉莉: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非遗传承人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从业者创新传承不足、品牌影响力较弱等问题仍然存在。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关键在人,传承人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是非遗能够有效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因素。关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非遗传承人,我有几点建议。

做好非遗传承人的管理工作。建立传承人资源库,全面、动态掌握非遗传承人的存续状态和日常工作情况,为他们开展传承工作创造条件、提供帮助。提升非遗的知晓度,让大众愿意协助他们开展培训、组建社团等。进一步健全传承人认定机制,推进职业传承,科学设置认定标准,探索集体传承制度,完善多渠道的认定启动机制,构建发现、推荐非遗传承人的个人和单位激励机制。

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监督和培训。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前提下,结合当前群众的喜好进行技艺创新升级,研发新产品,增强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一是联合高校等部门,加强对保护工作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年轻传承人的思想认识和技艺水平,以实现“传承不走样,创新不丢根”。二是拓展培训内容,为非遗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系统培训,提升从业队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更好地构建全社会联动机制。整合社会力量,加强非遗传承系统建设,建议采取政府组织传承的方式,采取“订单式”培训,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一方面,唿吁当地高校精准、合理地做好技艺类非遗专业设置,加强非遗传承青年队伍培养,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创新非遗传承模式,扩大非遗品牌效应,实现动态保护、活态传承。另一方面,由政府、学校、企业合作共建的集保护传承、设计开发、交流展演、成果转化于一体的非遗产学研实践基地及研发平台,在培育非遗文创专业人才的同时,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开发和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苗洁:以“经典剧目进课本”推动戏曲传承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扶持戏曲艺术的传承传播。各地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近年来蓬勃开展,形式多为戏曲院团、院校进校开展戏曲演出、讲座,极大促进戏曲艺术在广大学子中的普及传播。为更好地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推动戏曲艺术在新时代学子中的普及传播,希望开展“戏曲经典剧目进课本”工作。

按照梯次谋划实施。深入开展美育教学教材研究和科研活动,积极推进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建议相关部委组织专家,结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各阶段,根据学生年龄、身心发育等特点,遴选一批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戏曲经典剧目,进课本、进教材,同时加强课程实施的综合性,夯实课程基础,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资源,让戏曲经典剧目真正进入课本、走入课堂、来到学生身边,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戏曲传承发展。

突出美育浸润功能。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担负起美育浸润行动的责任和使命。“戏曲经典剧目进课本”是落实美育浸润行动的具体举措,有助于营造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在“戏曲经典剧目进课本”开展过程中,要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学习了解一部戏曲经典剧目。在中小学阶段,以戏曲经典剧目中的爱国、诚信等美育元素为切入点,讲好戏曲故事;在大学阶段,在讲好戏曲故事的基础上,阐述好戏曲艺术特色、戏曲美学精神,深入挖掘戏曲美育内涵。

建立立体导赏体系。深入落实美育课堂教学要求,提高美育课程质量,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戏曲经典剧目授课教师除结合剧目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深入浅出讲解外,还要组织学生观摩戏曲经典剧目演出或欣赏视频资料,建立立体导赏体系,带领学生真实领略戏曲艺术的魅力及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美学精神。开展相关师资培训,并统筹整合社会资源,邀请戏曲院团、院校专业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授课教师。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淑芬:拓展“非遗+”新场景为美好生活添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连接历史和未来的“活”的文化。不断创新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方式,不仅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旺盛活力,更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非遗+旅游”是释放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随着“国潮”的兴起和旅游市场的火爆,“非遗+”新场景不断拓展,非遗旅游新路径日益丰富。比如在河北易县,“非遗+市集”“非遗+会展”“非遗+研学”“非遗+特色文化街”等形式催生出新场景、新业态,拉动了更加广阔的服务市场,不断促进当地消费市场扩大、推动旅游产业升级。接下来,探索“非遗+”新场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衔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继续拓展“非遗+”新场景,为群众美好生活添彩。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强调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河北省近年来借助理念之变和场景创新,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非遗跨界闯市场,令其以更广泛的传播、更灵活的手段积极融入大众日常生活,获得社会好评。

政策支持,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让“非遗+研学”等传统教育换新颜。如何推动以研学为方向的教育旅游事业、产业和以非遗为方向的文化传承事业、产业的共同发展,政府出台政策指导,在人才供给、经费配套、空间共建、资源共享等方面共同发力,协同创新,推进“非遗+研学”。

继续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非遗蕴含着深厚久远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信息,这些创新模式不仅让非遗焕发新光彩,也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同时期待随着“非遗+直播”“非遗+游戏”“非遗+数字化”等新技术领域的创新应用,非遗的价值得到多层次、多领域的认可。

(本文内容根据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张妮统稿,张玲、王彬、王伟杰、刘源隆、朱萌、范海刚参与采写)

2024年3月7日《中国文化报》第6版刊发两会特别报道


建议减少教育考评、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幼儿教育普及免费、增设AI课......

两会期间,许多热点教育话题引发网友热议,代表委员们提出了哪些建议?

一起来看看吧~

让科学教育精准发力

刘林委员:让科学教育精准发力为每一个孩子打开成功之门

深化体教融合培养受益一生的人格品质

樊董伟代表:深化体教融合培养受益一生的人格品质

校园体育如何提升学生健康水平

陈静代表:校园体育如何提升学生健康水平?

建议所有单位都拿出岗位给大学生

倪闽景委员:建议所有单位都拿出岗位给大学生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接受采访称,他今年关注科学教育和大学生就业问题。他表示,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创造能力,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科学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孩子,校内教育应该更多样化,另一方面动手实践是关键。“科学教育不应该是做题和考试,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充分动手实践。”同时他希望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找到心仪的岗位,他建议所有单位都能拿出一些岗位给大学生用于就业。

来源:新京报


建议减少教育考评

陈众议代表:建议减少教育考评为教师减负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关注教育减负问题。他认为,考评过于频繁、科目过于琐细,使得高校教师穷于应付、苦不堪言。为此,他建议减少和限制教育考评,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

来源:中青报


建议逐步推进幼儿教育普及免费

李国华委员:建议逐步推进幼儿教育普及免费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国华将提交一份题为《关于推动幼儿教育优质发展及普及免费的建议》的提案,建议逐步推进我国幼教从“普及普惠”到“普及免费”。这份提案提出了四项具体建议:第一,逐步推进幼儿教育普及免费。第二,持续解决结构性问题。第三,加快推进保教一体,降低生育负担。第四,促进教师全方位发展,培养保教一体和具有育婴资质的人才。

来源:澎湃新闻


建议建设家庭教育服务平台

郭媛媛委员:呼吁建立国家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郭媛媛在两会上提出建议,呼吁建立国家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父母提供专业指导,助力解决家庭教育困惑。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面临新挑战,郭媛媛委员建议依托大数据和志愿者服务,打造全方位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平台将提供网络管控、亲子沟通、心理健康等关键领域的指导,旨在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来源:新京报


倪闽景委员:基础教育阶段举办所谓的拔尖班,十分令人担忧

教育系统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事情。但是许多高校开始在高中甚至初中招收所谓的超前拔尖学生,集中举办少年班,甚至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也在效仿举办所谓的拔尖创新班,这种情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说,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他关注到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问题。

来源:澎湃新闻


雷军代表:建议中小学普及AI课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小米董事长雷军拟提交《关于加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满足科技变革需求的建议》,拟建议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内容,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同时将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新浪微博


刘智鹏委员:建议内地增加一年制硕士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刘智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建议内地增加一年制的硕士课程,以对应双需求。一方面是企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第二是本科生对于进修的需求。

来源:中青报


陈晓红委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陈晓红建议,将不同名称的传统文化课程统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必修课,并把该门课程归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程体系,把相关教材列为马工程教材,集合各领域优秀专家高质量编写教材,统筹做好教材的出版和推广使用工作。与时俱进加快推进教材体系更新,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