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学术发布 > 正文

北大昆曲传承计划:昆曲《牡丹亭》能否传唱校园

编辑:csm351
2011-05-08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4月7日,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响起经典的昆曲唱段,这是由北京高校学生排演的校园版《牡丹亭》首次公开演出。舞台上,尽管有些学生演员的手臂在瑟瑟发抖,唱腔少了几分圆润,一举一动也略带生涩,但这些没有任何戏曲表演基础的年轻人依然赢得了尊重,场内,喝彩声不时响起,演出结束,观众席中的白先勇带头鼓掌。

  “昆曲非常难,念、唱、做、打都不是一学就会的,他们悟性很高,能够到这个地步很不容易,多少出乎我的意料。”校园版《牡丹亭》总顾问、台湾作家白先勇说。

  此次校园版《牡丹亭》公演,是北大昆曲传承计划的活动版块之一。去年3月,北大昆曲工作坊启动,吸引了80余位北大校内外同学报名参加,昆曲名家张继青以及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团队的骨干演员多次走进北大,给学生们授课,一对一地指导唱词和身段。

  “台湾之所以有那么多昆曲观众,就是因为大学生们常常聚在一起唱曲、公演。”白先勇说,校园版《牡丹亭》为昆曲的传承点燃了火种,也为青年昆曲观众的培养开创了一个新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2009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王萌筱,是校园版《牡丹亭》石道姑的扮演者,她说自己是“校园版”演员中经验最匮乏的,用行话说就是“身上一点戏都没有”。为了尽早“出戏”,她每次坐地铁等车时,都会在月台上来回跑八字圆圈,也顾不上周围的乘客看着她笑。

  王萌筱的室友小孟是北方人,之前丝毫不了解昆曲怎么唱、唱什么,看完公演后,她说:“平时朝夕相处的同学,能把这么需要功底的剧目表演得有模有样,真不可思议。”尽管小孟在观看时必须借助字幕才能看懂,但演员的全情投入和现场氛围,还是让她感动。

  在排演中遇到语言障碍的,并非只有她们。“念白问题对于我来说很难,因为我是在河南长大的,江浙方言全靠模仿,只好多听多看多练习。”校园版《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扮演者、北京大学2009级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杨楠楠说。杨楠楠之前从未受过专业训练,但她凭借不断的练习、模仿,竟也有了几分韵味。“也许对于昆曲和传统艺术来说,我们的身体力行正是一种最满怀诚挚和敬意的传承。”她在微博中这样写到。

  5月18日,昆曲将迎来“申遗”10周年纪念日。近百年前,北大第一任戏曲教授吴梅先生将昆曲引入了大学课堂,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破天荒的奇事”;50年前,周传瑛等传字辈艺人演出新编的《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10年前,昆曲作为“濒危物种”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目录。号称“百戏之祖”的昆曲历经大起大落,一次次被拯救。

  在白先勇看来,昆曲传承正在进行剧目、演员以及观众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曾经,青年观众还不肯看爷爷奶奶辈钟爱的“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的昆曲。但眼下,原本只能接受300人的《经典昆曲欣赏》选修课,却有2400多人报名申请,没有选上课的同学只能提前占座旁听,导致教室在开课前1小时就被占满。由白先勇执导的青春版《牡丹亭》,巡演已接近200场,但每次演出仍然一票难求。

  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小李高中时就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视频,在他看来,昆曲是神秘、高雅的。此次校园版首演,他特地来现场感受,“我只能去欣赏昆曲,作为兴趣爱好去追捧还是不行的。我在现场看着看着睡着了,干脆中途离开了。”他说。“不管出于兴趣爱好,还是为了附庸风雅,昆曲毕竟是传统文化,大家都会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来关注。”另一位观众、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小汪说。

  北京昆曲传承计划负责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表示:“大学生站在舞台上表演他们心中的昆曲,是推动、尊重、认同、追忆、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眼下的努力是在播下宝贵的种子,在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这些种子会‘生根发芽’。”(记者 李璐桐 牛文澜)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