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眯着眼,轻轻地踮起脚尖,跟随着陶笛抑扬顿挫的旋律,舞动双手如痴如醉地指挥着……
林烨是中华文化学院教授、亚洲陶笛音乐协会副会长、中国陶笛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这是他今年第5次来到尤溪县进行义务教学了。
如今再回到故乡,他除了感叹家乡的发展速度外,不变的是家乡的青山绿水和浓浓的乡愁。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福大家……”11月13日,记者踏进尤溪县实验小学的校园,欢快的陶笛声便从远处传来,让人心情舒畅。
循着歌声传来的方向,记者走到这间教室。初见林烨老师,便被他全情投入的样子所吸引。只见他正沉浸在这场小小的“音乐会”中,十分享受。
“陶笛形状各异,大小各异,因外形、大小、材料的不同,陶笛的音色也不同。”演奏的间歇,林烨深入浅出地为孩子们解说,声情并茂的教学风格,不时传来孩子们爽朗的笑声。在教室的窗台外,不知什么时候也趴着一些孩子,一同陶醉在这笛声中,也被林老师风趣的讲课风格逗得呵呵笑。
“孩子们学得很快,这首《新年好》陶笛七重奏完成了!”林烨满意地说,“每次到实小来,都能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感到很欣慰,说明我们的陶笛教学有了成果。”
林烨在教授陶笛
林老师的陶笛课,在实验小学称得上是“明星课程”,这种乐器音色优美,小的陶笛声音清脆嘹亮,大的陶笛声音低沉婉转。“之前期待着林老师来给我们上课,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放学后,尤溪县实验小学四年级5班的卢艺还在回味刚才的那堂课,“希望以后林老师能经常来给我们上课。”
家长卢友滨站在教室外,透过玻璃门,不时往教室里偷偷看几眼,看到女儿全情投入的样子,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学习之余,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爱好,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件好事。”他说,去年春节前女儿开始学陶笛,现在已经能自己吹奏了。
欢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时间很快从孩子们的指尖流逝。下课了,孩子们仍在教室逗留,依依不舍地同他们的林老师道别。
素雅的情缘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这是林烨的真实写照。
他1963年出生于尤溪县西城镇七尺村,19岁到北京上大学,此后林烨便很少回来,现在定居厦门。
1986年,林烨毕业于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修英语专业,那么,他是如何跨领域与陶笛结下情缘,进而修炼成为一代大师?
“之前我喜欢吹葫芦丝,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了用陶笛吹奏的葫芦丝曲目,我被深深地吸引了,从此爱上了陶笛。”林烨回忆道。
而林烨所说的这个偶然的机会,便是2005年,当时他在网络上搜索葫芦丝曲目《欢乐的泼水节》,意外地发现有一个叫赵洪啸的陶笛大师选用陶笛来吹奏此曲,如此这般动听的旋律便“封印”在他的脑海里。
也许,他注定是要与陶笛结缘的。2006年,林烨参加全国葫芦丝北京邀请赛,作为参赛选手,他与赵洪啸刚好被分在了同一个小组里。当时他兴奋极了,借此机会他结识了这位陶笛大师,并开始向他虚心求教。就这样,赵洪啸成为了他的陶笛启蒙老师。
“参加完比赛,我们聊得很投缘,他邀请我去他家做客,于是我跟他到了上海,开始跟他学习陶笛。”林烨回忆道。有了学习葫芦丝的基础,学陶笛对林烨来说容易许多,很快地他便掌握了要领。
(形状各异的陶笛)
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在赵老师的引领下,林烨入了门,但为了扎实陶笛的吹奏基础,他仍在寻找可能的学习机会。时任北京舞蹈学院音乐部主任何维青看出了他的心思,知道他有意学陶笛,便给他介绍了10多位全国有名的管弦乐专家。之后,潜心在这片沃土里钻研,让他有种站在山顶迎风而立的潇洒。
“我跟这些大师们学习了2至3年,吹奏技艺算是有些精进。”林烨说。2007年和2008年,林烨到解放军艺术学院进修作曲。学有所成后,一批他的原创专辑诞生了:《送给妈妈的歌》《一路花香》《白鸟争春》……
其中,《白鸟争春》和《潇洒的单身狗》这两首陶笛原创曲目,获得2017年中国首届陶笛新作品征集比赛金奖。
深耕这一艺术土壤,林烨有了智慧的“结晶”。2009年,他编写了陶笛教学视频教程《吹好12孔陶笛》;2015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陶笛入门教材》出版;同年他担任副主编编著的《社会艺术陶笛考级曲集》问世,这也成为了国内陶笛考级的唯一标准。
“今后希望陶笛能够与家乡的陶瓷企业和手工艺人对接起来,让陶笛在家乡‘扎根’,让更多的人享受陶笛带来的乐趣。”对未来,林烨有自己的美好愿景。
“润物”于“有声”
有史料记载,现代流行款式的陶笛最早源自意大利,是面包师发明的哨口玩具,与我国古老的乐器埙相似,所以也叫洋埙。陶笛,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民间称作“泥哨”,是我国民族传统乐器。
Q:
“陶笛和埙有什么区别?”
A:
“陶笛只要你双手健全,尚存一口气,你就能吹,而埙是口风来控制的,吹奏难度比较大,另外,陶笛的制作工艺一般是注模工艺,批量生产,而埙大多是手工捏制,制作工艺要求高。”林烨开玩笑地说。
“无论你是钢琴十级的音乐家,还是对乐理一无所知的音痴,只要感兴趣,愿意学,你都能学会吹陶笛。”在林烨看来,吹陶笛的门槛低,又便于携带,与其他乐器相比更容易被普及。
正因为如此,尤溪县实验小学在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时,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让没有乐理知识的孩子们也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就规划推广陶笛这一民族传统乐器。于是校长吴章文带队到厦门拜访了林烨,希望他能抽空到学校授课,教孩子们吹奏陶笛。
然而,此行之前,林烨与实验小学结缘,还要追溯至2010年8月。当时,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举办了一场全省竹管弦乐器教师陶笛培训班,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老师陈才光,同来自全省60多位学员一起,到这里进行集中培训,而他们的培训老师之一恰好就是林烨。
8年前播下了这颗种子,直到去年9月,这根原本断了的情弦又续上了。通过陈才光老师牵线,实验小学的孩子们与这位陶笛大师成功相会了,当校长吴章文表明来意时,林烨便欣然答应。
2017年11月29日,林烨到实验小学上第一堂陶笛课。然而,这节课的授课对象不是学生们,而是学校的70多名老师。
“通过对各班班主任和音乐老师的培训,实现师资校本化,让老师首先掌握基本的吹奏技能,然后再将陶笛普及。”实验小学副校长陈维森说,“将陶笛与传优秀统文化结合,进而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记忆,是这一校本课程的一大特点。”
目前,全校已有1300多名学生参加过陶笛培训,同时还培养了一个陶笛“种子班”,这60名学生将成为陶笛普及的主力军。
“体艺2+1”是素质教育对每个孩子的要求,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互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林烨带来了陶笛,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因此又多了一个兴趣班。“学生按要求完成‘体艺2+1’这项硬性指标时,增加了陶笛这一兴趣班,他们就有了更多的选择。”陈维森说,尤其是对那些不懂乐理的学生来说,是他们学习音乐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润物”于“有声”。现在,林烨每隔一段时间便到实验小学给孩子们上课,他说,希望能将陶笛这门课程打造成精品,让它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让这些热爱陶笛的孩子们“走出去”,去全省乃至全国参加更高水平的陶笛竞技。
(三明日报记者 郑丽萍)
来源:三明日报.周三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