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和11日,上海音乐学院(以下简称“上音”)出品的经典歌剧《茶花女》,作为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入选剧目,在杭州剧院连演两场,一票难求。这是继国家大剧院版《茶花女》之后,国内罕见的全本大制作,表现出来的综合水准极高。
“能得到观众和业界的认可,我们也很欣慰,这部剧应该说是学校坚持将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高度融合的成果,”上音廖昌永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它是上音‘教创演研’一体化教育体系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展示,另一方面,上音在大剧、大项目成立临时党支部的传统,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保证了排练的水平和最终舞台上的精神面貌。”
一次思政融入艺术的感恩之旅
首次报名参加中国歌剧节,两部歌剧就双双入选后,上音创造了“学院派历史”,消息传来后,学校上下都是大为振奋,但歌剧被誉为“音乐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并不仅仅是说它的地位,还说它的难度。“歌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是各种艺术的集大成者,排练起来是非常苦的。”该剧制作人、声乐歌剧系教授、男中音歌唱家王凯蔚说。
虽然在舞台上,《茶花女》的演员们都表现得相当成熟老练,但他们毕竟还是一群年轻人,情绪很容易有波动。声乐歌剧系党总支书记、国际交流处处长陈晓翌说,上音传统的临时党支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成立临时党支部是上音的传统,作为功能型党支部,它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各部门、各系部之间的积极联动,“这次因为演出主体是学生,我们通过声部长、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学骨干,积极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和诉求,及时解决问题,同时给他们加油打气,最终带动了整个剧组的氛围。”陈晓翌透露。
临时党支部结合年轻人的特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给他们做动员——允许年轻人个性发挥,但也引导他们了解规则与纪律,“像《茶女花》这样的剧,最典型的就是声乐和乐队的合作如何保证节奏的准确性。”
出征仪式上,廖昌永院长特别给师生代表们上了一堂音乐思政课,裴小倩书记则特别强调,“这次到浙江去演出,是上音的一次感恩之旅”。去年,上音得到了浙江人民无私的暖心帮助,这次中国歌剧节期间,上音特别在11日的演出前,举行了简单而又隆重的“感恩仪式”,向杭州市拱墅区、宁波市宁海县等地曾给予上音帮助的单位、企业和个人致谢,邀请他们观看当晚的《茶花女》演出,用艺术回报社会关爱。
一台拔尖创新人才的集中展示
这两场《茶花女》的演出都座无虚席,甚至有不少观众从外地赶来,等待主演们的签名。“歌剧为什么有魅力?因为它是各种艺术的综合,这次的《茶花女》,上音派出了两套最强阵容,体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的成功。”廖昌永说。
在舞台表演方面,独唱、重唱、合唱,这是一部歌剧最直接的呈现。首次出演全舞台歌剧男主角的研究生二年级学生蔡程昱说,自己从接到任务起,就丝毫不敢懈怠,“我曾经与中国首次上演《茶花女》时男主角的扮演者李光羲老师在春晚后台相遇,老爷子就跟我说‘要好好准备’,在排演过程中,老师们也都是以成熟、职业的歌剧演员的标准来要求我。”
乐池里的交响乐队,虽然不像歌剧演员那样能被观众看见,在整部剧中的分量却极重,管弦系和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一同组建的歌剧配套乐团,都派上了“好手”,并给他们安排职业名家来指导。
“用世界歌剧经典作品,锻炼我们的民族歌剧人才队伍,这是排演《茶花女》最大的意义。”廖昌永说,“上海音乐学院历来注重艺术实践,坚持通过排演经典作品来提升学生的舞台积累和艺术品格。我们也要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国际交流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合作意识,打造国际一流的音乐人才。”
他希望,有着优秀历史传承的新时代上音人,能继续用自己的专业,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绚烂春天而努力奋斗,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谱曲放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鼓劲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