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蜀小学音乐学科组以“资源助力表现性学习课堂新形态”为主题的1-5年、11-15年教龄段教师竞赛落下帷幕。巴蜀小学音乐学科组的老师们用“做的哲学”回应“我愿、我能、我有”,师生共创,以艺术的力量为学生营建“用音乐滋养生命、用音乐聆听世界、用音乐表达自己”的美育场域,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形成教学评一致的“教·学小助手”——“自选活动包”,形成的不同课型的音乐教学活动模块设计,以此满足师生个性化教与学的需求,在个人自主选择与内容重构中达成教与学的共创,用资源帮助自主,用表现激发内驱。
竞赛中,巴蜀小学音乐学科组的老师们聚焦“资源助力表现性学习课堂新形态”主题,着力解决以下三个目标:形成学习自主新形态、师生共创新形态、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新形态,在团队协力中探索答案并各自交出了各自满意的答卷。
《草原就是我的家》课堂展示
走进《草原就是我的家》的课堂,袁茜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兴趣引入、视觉图像、谈话、体验、音乐表演等方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歌曲不再单一。袁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教·学小助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模仿、体验、歌唱表现中做到师生共创、生生共创的课堂新形态教学。
《春天举行音乐会》课堂展示
冯于珂老师执教的《春天举行音乐会》结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激趣导入,让儿童愿学、乐学。在学唱歌曲中,冯老师引导学生感知情绪,师生共同确定价值目标,让学生带着欢快活泼的情绪的演唱,师生互相鼓励,共同成长。歌唱教学中,冯老师采用师生交换、星级挑战、小组合作、运用“教·学小助手”资源、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等方法不断优化课堂。
《小步舞曲》课堂上,通过小组学习共同讨论、互帮互助的学习方式,郑蔚然老师结合”教·学小助手”课程资源和相册投屏现代技术,体现儿童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经历的教学过程。用星级挑战的方式,让学生小组选择任务挑战,通过生生评价、教师评价逐级提高学生各项能力,体现了音乐表现性学习师生共创的课堂新形态教学模式。
《走马步》课堂展示
记者在黄赞诚老师执教的《走马步》课上了解到,课堂通过微课视频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师生共同确定价值与目标,共同创造情境感受蒙古族马步舞蹈。通过师生共同设计作业,让学生复习上节课下肢关节内容,并用下肢小快板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下肢关节的印象。通过复习蒙古族基本体态,让学生加深对蒙古族舞蹈基本体态的掌握。
《加伏特舞曲》课堂展示
黄春柳老师执教的《加伏特舞曲》以本课为主线,分析教材编排体系中单元纵向的关联性,将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黄老师针对教学目标,以多媒体“教·学小助手”等现代技术为手段,让学生在看、听、思、想、唱、评、创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体验音乐和舞蹈的结合,师生共舞,共同把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巧妙地融会贯通到整个教学实践中。
在《走街街》课堂上,吴焊老师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旋律、节奏,跟琴模唱歌曲难句,分析视唱化难为易。运用谈话法、讨论法引起学生主动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借助”教·学小助手”,通过方言的演唱学习调动学生发挥其独特才华,鼓励学生互帮互助、互相启迪、互相促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师生共生共长。
据悉,自“学科+”成果深化推广以来,巴蜀音乐学科以“表现性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深度音乐学习,达成“学以致用、以身体知、以心悟知”。课程满足基于课标、教材以及音乐表现性要素深入分析、重组;基于单元整体性架构,立足于课堂,聚焦学科关键能力六会:会演唱、会演奏、会欣赏、会创造、会合作、会表现,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巴蜀音乐学科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教育是“做”的哲学,未来将不断进行“学科+”成果深化推广,持续推进探索教学新形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孩子们个性化音乐表达,让孩子“用音乐滋养生命、用音乐聆听世界、用音乐表达自己”,为真正实现新时代美育教育而不懈努力。
↑↑↑长按上方图片进入“中音联博览会”微信小程序
百集影视纪录片[中华才艺术少年]又名“才艺号船长日记”少年儿童准演员才艺测试活动于10.1黄金周在中音联国际邮轮嘉年华影视基地暨北京电影学院培训中心举行,即日起开始接受机构推荐报名(七天六晚海上国际行程,12岁以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