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现在的教育,孩子的学业负担是越来越重。
60、70后上学的时候还是比较轻松的,课业负担没有这么重,80后开始各种作业逐步增多,90后开始各种补课,00后孩子要求全方位发展。
这种趋势让很多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么重的负担全部落在孩子的肩上,他们是否承受的来呢?
近两年,有关于素质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负担太重应该减负,不要有那么多没实际用处的考试,比如呼吁取消高考数学等等。
随着为学生减负、增强素质教育的呼声,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分一线城市已经开始实施了素质教育的考核。
比如,北京市的中考考试成绩只占70%,其余的30%是按照综合素质去评定的。
可是,这项措施开始实施之后,新的问题出现了。
部分穷人家的孩子在看到素质教育考核的内容之后,直接坦言“我们没有资格说素质教育”,只想拼一个考试的分数。
这种现象其实是极其矛盾的,父母渴望给孩子减负,呼吁素质教育,而寒门学子却反对素质教育,这种现象的背后本质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有哪些深刻的问题?小编对此开展了调查。
在原先没有加入素质教育考核的时候,大家去什么样的学校大多数是凭借考分的。
虽然有一部分人会得到特殊照顾,比如各种各样的特长生,可以凭借奖杯、证书去进入不错的学府学习。但这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对整个教育环境没有太大的影响。
因此无论家境什么样的孩子都会努力读书,想让自己在考试当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在将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可以在社会上立足。
但是素质教育一旦被列入考核范围,学习成绩分数就不再那么重要,有一些努力也没那么大意义。
如果说以前的只看分数,拼的是孩子是否努力,是否适合读书,那么素质教育考核比的则是家庭背景,是父母的素质。
素质教育必定与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相关,大家都知道如果从小培养一门孩子的特长,将是一笔巨大的投入。就拿弹钢琴来说,中等城市的一对一钢琴课基本在200-300元/次,这样的的开支,普通家庭都承受不了,更何况贫困家庭。
因此,一部分贫困家庭的担心就出来了,以前仅仅是比拼高考分数,现在要还要拼爹、拼家庭,可操作空间是不是变大了?高中初的升学考试总分都纳入素质教育分数比例,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这样一来,寒门子弟便彻底没了出路。
穷人家的孩子一般来说懂事比较早,思维也比较清晰,他们往往对社会有着比对父母更清楚的认知,比长辈更能看得清事情的本质。
相比而言,穷人家的孩子比起城市的孩子来说,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更加强烈,所以,当听到分数改革时,有人就说“别跟我谈素质教育,我们没有资格,考取一个好大学只能通过刷题得高分”,这其实也是众多寒门子弟对生活的一种无奈和悲哀吧。
有部分网友认为,素质教育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表明了坚决反对的态度;还有一部分网友认为,一旦素质教育考核开始普及,贫困子弟进入名校机会将会更少,那么今后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也随之减少,阶层差距会越来越大。
小编觉得其实每一项制度的实行,都有一个磨合过程,都有其利弊。
当年应试教育实行时,也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如今当素质教育将要取代应试教育的时候,网上各种声音也是正常现象。
凡事都有好的方面和弊端,不知各位对素质教育又有些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