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越来越走向精致化,使人们都能听到一些所谓精美的作品,但精致化的结果却不是很多音乐制作人所能够预料到的。
音乐精致化会让音乐远离了民间,成了权贵们欣赏的作品,也成了消费市场的宠儿,却失去了原汁原味的效果。在汉代有乐府机关,负责采集民间的歌诗。采集上来之后,要加工整理,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特色,供高层的贵族欣赏。也就是说,音乐来源于民间,是民间劳动人民内心的呼喊,就像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一样,具备四种功能。民间的音乐有很多形式,有山歌、小调,还有很多曲子,有戏曲,有各种乐器的演奏等,丰富多彩,蔚为大观。但是,现在的音乐大多走向了精致化,脱离了民间的朴野风格,成了一些音乐人在电脑上就能创作与合成的东西,甚至音乐创作人不用到民间去采风,直接在电脑上就能合成音乐,把很多音乐作品杂糅在一块,合成新的音乐作品,还不构成抄袭,居然流行起来,大行其道。如此脱离生活的所谓作品受到追捧,还能流行一阵子,是不是音乐人的创作态度出了问题?或许是吧。在资本的推动下,音乐创作成了电脑完成的东西。如果去除音乐人的劳动,仅凭电脑自身就能够合成音乐,甚至创作新的音乐作品。也就是说,电脑通过分析很多音乐作品,获得一些内在的规律,通过剪辑、拼凑、合成等程序可以轻松创作出一首音乐作品。节奏、旋律都没有问题,并且能够放到市面上流行。如此一来,音乐创作就变得简单了,也成了快餐式文化。而音乐市场却需要这种快餐式音乐文化,即便发行人知道这些所谓的音乐作品是由电脑制作出来的,很快就能制作一首,也要不遗余力地推行,毕竟,音乐市场不可能允许一首音乐周而复始地播放,那样人们就会厌烦。要不断推出新作品,不断更新换代,而音乐市场的受众群体大多是不懂音乐的年轻人,只是喜欢听,甚至付费收听也在所不惜。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加快更新速度呢?一首音乐作品火了,很快就会有一大批与之相似的音乐作品出现,还不能视为抄袭。而火了的音乐作品,很快就会流行过去,被新的音乐作品所取代。
于是,音乐市场更新换代速度快了,导致音乐制作人忙于制作,却脱离了民间。电脑制作的音乐固然好听,还加入了多层次的听觉感受,一个音都不错,时间把握恰到好处,却容易变成靡靡之音,变成精神鸦片。让人听着入迷,却不会产生什么好的影响。有人听着音乐学习,听着音乐睡觉,就是走路也要听音乐,其实,他们根本不懂音乐,只是听着好听,而所谓的好听,都是电脑制作的音乐,让人们活在心理舒适区。音乐多种多样,不只是那些电声音乐,也不只是那种古风、流行、摇滚、经典什么的分类。听听民间原汁原味的音乐或许会受到震撼,而且即便有一些背景噪音,有山林被风吹的声音,有人们的说话声,有时候时值把握也不是很精准,但并不妨碍音乐的恰当表达。此情此景,此身此地,让人获得巨大的艺术享受。而学院派的推进,没有让民间音乐得到更好地发扬,反而让音乐走向了精致化、西洋化,缺少了民间的朴野气息,也缺少了原汁原味的感染力。
在灯光绚烂的舞台听陕北民歌,音乐伴奏不错,唱歌的人也唱得不错,但就是让人觉得不是那个味儿。要是放在陕北高原,唱歌人的不用伴奏,赶着一群羊随便唱出来,就是那个味道了。但在陕北放羊的唱歌不具备商业推广的价值,也不是精致的音乐,于是就被很多学院派的音乐家们摒弃了,当然也不是完全摒弃,而是把对他们进行了改造,让他们适应资本的需求,到舞台演出,还要弄了伴奏,弄了服装、道具等,精致了不少,只是失掉了应有的环境和原汁原味的歌喉。曾经有一个陕北的“歌王”,是个老汉,被请到电视台演出。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觉得好奇,就在演出前几天,邀请“歌王”演唱。“歌王”比较热情,来者不拒。只要有人邀请,他就一展歌喉,唱上几嗓子。结果,到了演出那天,“歌王”唱得嗓子哑了,不能登台演出了,就算是被人玩坏了。要是在家乡,他站在山上唱歌,没人邀请他,他就自由自在地唱了,也不会把嗓子唱哑。
现在的流行音乐中的摇滚音乐比较自由,但也是经过了反复排练的演出,不允许有什么粗粝的地方,也不允许有太多的反叛思想,当然也就远离了摇滚刚出现的时候那种原初的理念。恐怕再也没有《一无所有》那样作品出现了,也没有《假行僧》那样的作品出现了。或许,学院派认为摇滚乐太粗糙,不入流,也就不重视了,资本注入的也就少了。而用电脑制作音乐的人来钱快,也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于是,在音乐精致化的今天,音乐已经成了远离民间的创作,成了拼凑与合成的创作,却不会成为来自民间的创作了。这就是所谓的音乐繁荣,却远离了根本,成了忘了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