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中音联带你看“两会”(二)

编辑:csm351
2024-03-06

如何以美浸润学子身心—— 代表委员共话学校美育工作

■两会热议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学校美育工作进入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表示,要在健全美育课程体系、有效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强化美育课程实践环节等方面发力,进一步彰显美育育人价值、推进美育浸润行动。

强化以美育人,拓宽学科边界

美育是基于审美经验的教育,浸润是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其教育特点就是潜移默化,以引导、激励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这个意义上看,美育不是简单地等同于“艺术教育”。但在现实中,有代表委员关注到,一些学校美育工作存在简单割裂的现象。“一旦忽略了美育的整体性,美育就会成为缺少内在目标关联的‘教育孤岛’。”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导演、北京市第二中学艺体中心主任孟艳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张娣芳也关注到,有些学校缺乏“大美育”思维,“美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缺乏深度整合与衔接,导致美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难以与其他学科实现融合”。

如何破解?张娣芳建议,加强美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形成跨学科的美育课程模式,助力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艺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美育教学设计不应仅关注文本表面内容,而忽视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联。”孟艳表示,学校应积极探索美育与全学科融合创新路径,力求通过“大美育”让学生发现学习、生活之美。她建议,可以探索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多学科渗透、多资源整合、多场域衔接、多方式并举的美育教学模式,将美育协同理念切实融入教育全过程。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珂建议,应当设立跨学科美育科研项目,鼓励更多学科积极参与美育研究。此外,梳理现有跨学科美育的实践案例,作为优质案例向社会发布,供大家学习。

壮大美育师资,创新课程评价

美育课程是学校美育工作实施的主渠道,要抓好这个主渠道,一方面要健全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美育师资队伍。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师资仍存在缺口的问题,孟艳建议,增加师范类学校艺术专业招生计划,也可创办专门培养艺术教育师资的艺术师范学校,成立专门的艺术教育高等专科学校,有计划地培养专业艺术教育师资。

此外,美育课程评价指标也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关注。未来的美育课程评价机制如何完善?王珂认为,应当进一步加强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关于美育课程的反馈评估力度,适时对社会公布。在张娣芳看来,目前的美育评价较为注重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和考核,应该更多地注意对学生审美情感、审美判断和创造力的培养与审视。

“完善美育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学习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结合,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搭建学生在不同领域和层次上展示美育成果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张娣芳说。

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审美能力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体卫艺站正高级教师马丹带来了一份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美育体系、提升学校美育育人功能的建议。

在调研中,马丹发现,美育课程应当突出实践环节,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美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实践技能的培养是美育课程的任务之一。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就提出了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要求帮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1至2项艺术专项特长。如何在美育课程中加强实践环节,使学生不仅学习美学知识,还能在实践中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

孟艳表示,首先要在学科课程中扎实践行美育。针对一些学校美育工作中存在的实践教学短板,她建议,小规模学校应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配备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学校建设美育场馆,与周边学校和社区共用共享。学校应充分配置美育教学所需器材设备,健全美育器材补充机制。

“艺术教育可以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开设艺术课程、组织艺术活动、建立艺术社团等方式来加强艺术教育。”马丹建议,可以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学校引进校外资源,满足学生开展美育教学和实践的多样化需求。

马丹表示,按照国家对美育教育设备配备、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各美术馆、博物馆、展览厅、音乐厅、剧场等美育场馆应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向学校提供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所需的场地、器材、设备、仪器、工具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政策举措·

2023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举办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

2023年5月,全国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工作推进会举行。

2023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开展高校校园原创文化精品巡展巡演。

2023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三部门开展2023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2023年12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

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03月05日第3版作者:见习记者 郑翅 本报记者 梁丹


全国人大代表马丹:完善美育体系,解决资源不均衡问题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的武汉市旅游学校教师马丹准备了三份建议。她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其中“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美育体系,发挥学校美育育人功能”和“关于进一步支持武汉建设中国长江博物馆”相辅相成。

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2023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确定了“以美育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以美育浸润学校”的三大任务。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在美育工作上发力。云南腾冲,第三中学的孩子们在书法社、国画社等九个社团中学习感兴趣的内容,在文体艺术周施展才华;上海浦东,泥城小学将美育和芦苇非遗项目相结合,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教育活动;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第一小学展览了学生们在寒假期间创作的精美挂饰及绘画;湖北武汉,江汉区红领巾学校在开学首日上演了“龙生九子”小短剧,同学们通过表演介绍了这一传说的由来及含义;安徽黄山,屯溪第三中学开展艺术学科教师素养与能力检测,提升教学与专业能力……

在马丹看来,中小学美育教育,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活动,学校美育形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根本目的和任务是传授美学知识,培养审美观念和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向美而行。

但她发现,现阶段校园美育还存在不足,包括:注重技能培养,忽略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师资队伍专业能力有差异,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区域差异明显,边疆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未得到有力彰显;美育课程缺乏实践环节;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来评价学习效果,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美育素养。因此,马丹认为,需要创新美育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具有审美素养和创造力的人才。

倡导美育资源数字化

新京报:为什么会想到提出关于发挥学校美育育人功能的建议?在此之前,你有做过相关调研或者研究吗?

马丹:过去一年,我的工作稍微有点调整,除了在学校教学和带比赛,我还是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体卫艺站的正高级教师,参与了不少美育相关的大型活动和座谈。我发现,在一些市(区)级文体活动的开幕式表演中,老师们传授的更多是技能,而忽略了想象力的发挥。比如彩排时,有孩子蹦蹦跳跳就会突发灵感,对环节和动作有奇想,但我们都没有注意到这其实也是一种创造。

这个发现或许能启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可以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不同形式的想法,去诠释和表达艺术作品。并且不仅是艺术活动,课程建设也应该如此。

不得不提的是,目前,美育的师资队伍专业能力存在差异,不利于更好发展。在各类活动、座谈和几十所学校(普通中小学、职业院校)的下校工作中,我同许多艺术课、美育课老师,以及分管领导进行过沟通。在校园里面,美育师资的确存在很大缺口,优质的师资力量比较匮乏。

另外,结合2016年到2022年的援藏工作经历,我感受到美育教育的区域差异也比较明显。送教下乡的时候,我看到一些较为偏远的、靠近边境的学校,更加缺少优秀美育师资,甚至没有音体美老师。

新京报:对于上述问题,你有何改善建议?

马丹:美育资源数字化是可以促进解决美育资源不充分不均衡问题的,比如共享精品课程,还要加强边远和乡村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教室,开展连线课堂和连线教研等。

例如,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美术教学资源可以呈现出声、影、光,实现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音乐、舞蹈、戏剧等美育教育的资源都可以如此。这需要教育装备企业和机构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出版部门,根据国家美育课程标准,研发教学资源软件。

开发智慧美育平台,利用大数据对学生进行画像,强化个性定制,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成长方案,深化育人成效。这就要求着力提升美育教师数字化素养,开展行业背景、技术前瞻、实践应用等相关的培训,强化课题研究能力,调动教师主动投入美育资源平台的建设。

针对边疆民族地区,还可以编写具有民族特色的美育教材,注重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民族特色艺术活动,组织民族音乐会、民族舞蹈比赛等,让学生深度参与民族文化实践。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聘请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教师,邀请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等,提供更丰富的教学体验。

3月4日中午,我和另一位人大代表、来自湖北省恩施州的某高中老师交谈时,夸她的服装很漂亮。她介绍,服饰是当地一所职业学校的师生团队设计的,融入了非遗艺术和民族文化,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美育的多元化教学和实践活动。

以博物馆等场馆为依托,沉浸式开展美育教育

新京报:关于优化城区学校和边远、乡村地区学校的美育工作,二者在侧重点上是否有所不同?

马丹:边远和乡村地区学校的重点在于前面提到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满足美育资源数字化的需求,以及配备师资。城区学校这一块,希望能保障各种实践活动的参与,并以开设艺术课程、建立艺术社团、组织艺术(研学)活动等方式,将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新京报:你有没有了解或关注到比较好的美育案例及经验?

马丹:在调研中,我发现武汉的一所小学做得特别好,他们融合红色文旅项目,和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合作,充分利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的场景,编排了《孩子剧团带你回到1938》的沉浸实景剧。将社会资源用作实践教学基地,是满足学校美育实践教学的好办法,而且这种形式能让教育成果更生动地深入孩子们内心。

这也启发了我的另一项建议——“关于进一步支持武汉建设中国长江博物馆”可以和美育相辅相成。博物馆提供了一个能真正触摸历史、感受文化的场所,其展览、讲解互动等服务可促进课程设计与教学场景改造融合发展,为沉浸式开展美育教育、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助力。

新京报:博物馆建设和美育教育如何协同?

马丹:美育浸润行动,不是孤立单向的活动,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武汉建设中国长江博物馆具备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博物馆落成,便是收藏、研究、传承荆楚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重要基地,需要长江流域其他兄弟省份及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集团等协助征集、调配具有影响力的文物藏品。学生们走进长江博物馆之后,不仅了解历史,还能培养审美能力。

以此延展,按照国家对美育教育设备配备、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各学校应积极与美术馆、展览厅、音乐厅、剧场等美育场馆建立合作关系,后者的场地、器材、工具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美育育人成果评价体系应多样化

新京报:你在建议中还提到美育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够多元,《通知》也指出,要将“美育评价机制优化行动”作为工作举措,对此,你有何见地?

马丹:当前的美育课程评价体系较为简单,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美育素养。希望能有更多的方式,比如借助学生在展演、社团活动、博物馆讲解等实践中的参与和表现给予多元化评价。

新京报:作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的一线教师,你认为职业院校的美育工作是否也需要特色化?

马丹:是,职校学生更加需要美的涵养。美育特色可以和专业课程相结合。比如,礼仪课上的微笑教学,老师除了让学生咬着筷子练习、知道露几颗牙,还要让孩子们懂得,笑容应该自然美丽,表达出内心对人的真诚、友善和阳光。又比如焊接专业的学生,要让他们明白不仅要做得好,还要做得更加精细。传递对文化的理解,对艺术的感知和呈现,这些都是美育的过程和功能。

新京报:2024年是你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参加全国两会的第二年,在过去一年的履职过程中,你还发现哪些值得进一步关注的现象或问题?

马丹:一是养老方面的医养结合问题,二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三是统一中职阶段教育专业目录和打通中职学生升学渠道。第三点是我在去年两会上提过的建议。去年我参加了职业院校优秀教师代表全国巡回宣讲活动,获取了更多信息,很多老师都提到中职生升高职高专院校的通道不畅。我想通过更多调研补充数据作为支撑,让建议切口小一点,更好地完善内容,细化后明年全国两会再提出来。

新闻来源:新京报记者:罗艳


人口形势发生转变,委员建议逐步推进幼儿教育普及免费

我国幼儿教育应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国华提交一份题为《关于推动幼儿教育优质发展及普及免费的建议》的提案,建议逐步推进我国幼教从“普及普惠”到“普及免费”。

提案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要转变。2023年,新生人口数量已不足1000万。2022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比上年减少5610所,下降1.90%。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地区停止招聘幼教老师,缩减编制,还有不少幼托机构因招生不足,出现关、停、并、转的情况。

“幼儿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正是一个契机,应全面推动幼儿教育高质量发展,幼儿教育普及免费。”提案进一步分析认为,此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投入的收益较大。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幼儿阶段是身体发育、语言、认知能力发展最快速的阶段,也是初步形成基本是非观念、道德意识和家国情怀的重要阶段。我们常说的“三岁看老”其实就是基于儿童早期发展的一种总结和归纳。

二是有助于弥补结构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普遍存在教育设施配套不足,教育教学所需的教具、活动器材欠缺,城乡教师资源不均衡,师生比不达标,教师待遇不高等问题和矛盾。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而随着我国人口形势的变化,生均经费有望大幅度提高。

三是有利于降低养育成本。养育成本较高是我国新生人口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数据,孩子到18岁的养育成本是人均GDP的6.3倍,几乎是全球最高。按照2023年902万新生人口规模,以普惠幼儿园入园比例测算,每年保教费约为150亿元,而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已达250亿元。故幼儿教育普及免费是降低养育成本的可行举措。

四是有效提升幼儿教育体系的地位。目前社会上还有相当部分人认为幼儿教育属于服务行业,把幼儿园当成了收费看孩子的场所,对比中小学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重视。推进幼儿教育普及免费,能够扭转幼儿园以家长需求为主导转向教师专业引领为主导的幼儿教育体系地位。

针对上述问题,这份提案提出了四项具体建议:

第一,逐步推进幼儿教育普及免费。以上海为例,公办一级幼儿园每月收取保教费225元,其他地区普惠型幼儿园一个月的平均保教费也在200-300元之间。因此,建议推进我国幼教从“普及普惠”到“普及免费”,免除幼儿园阶段的保教费,可继续收取餐费、幼儿用品费,为其逐步纳入义务教育打下基础。

第二,持续解决结构性问题。建议持续关注结构性问题,加强教育设施配套,保障教师待遇,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按照教育部2013年出台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每班配备2名专任教师,保教人员与幼儿比应达1:7-1:9。这已经是11年前的标准,建议结合当下的形势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适时合理修订《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进一步降低师幼比,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加快推进保教一体,降低生育负担。建议加快推进幼儿园保教一体建设,拓展幼儿园增加托儿服务功能,全面允许2岁幼儿入托。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向下延伸,试点开展1岁半幼儿的托育服务。依托现有幼儿园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体系建设,切实降低人民群众的生育负担。

第四,促进教师全方位发展,培养保教一体和具有育婴资质的人才。建议加大对幼师的职前和在职教育,不仅要重视学历教育,还要根据目前托育一体化的趋势,在培养教师过程中重视保育技能、育婴能力的培养,打造具有教师和保育员双资质的人才队伍,提高育婴师资质的教师比例。

新闻来源:澎湃新闻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