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试问谁没有被兴趣班“摧残”过?
今天,听说数学要变难了,会给你报个奥数班先学着;
明天,听说学乐器能变聪明,可能会让你古筝、钢琴,中西乐器“两手抓”。
暂且先不讨论这份炙热的父爱母爱,学乐器能变聪明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学乐器真的能变聪明吗?
学乐器确实可以增强记忆力,具体来说,它可以改变某些脑神经连接。
来自加拿大的脑神经研究者们证明了以上结论。他们研究的方向是记忆,这个领域对于外行人来说多少有些神秘。但其实在几十年前,从研究记忆的先驱艾瑞克·坎德尔(Eric Richard Kandel,2000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开始,人们就陆续发现,其实记忆本质上就是一系列神经连接的重组。
记忆研究先驱——艾瑞克·坎德尔
简单来说,所谓的记忆,就是一些外界信息促使你脑子里的很多神经连接被强化或削弱,从而让这些信息“印刻”在你的脑中。
比如说,在学骑自行车的时候,跟手脚感觉运动及平衡感相关的脑区间的连接会被强化,让你反应更迅速;
同时,一些与之无关的连接则被减弱免得产生干扰,比如有些人学会骑自行车以后突然骑电动车就会变得很别扭,就是因为神经被“修剪”成了专门应对骑自行车的模式。
神经连接编织成的“记忆之网”
这里所说的记忆很宽泛——任何能“学”到的东西都在其范畴之中,除了具体的一些你能说出来的经历,记忆也包括一些更加“形而上”的东西,比如学绘画创作带来的“灵感”,学习外语产生的“语感”,创伤后对某些事物产生的莫名恐惧等等,都是脑神经连接被改变的结果。
明白了这些,再来理解“学乐器可以改变某些脑神经连接”也就没什么难度了吧。不过话虽如此,类似“学琴是否能够改变脑神经连接”这样的研究长久以来都还没人做过,真实的结果究竟如何也还不为人知。
说到这儿你也许会问,这实验听上去似乎也不复杂啊,为啥一直没人做呢?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根本没法操作。
人又不是小白鼠,
怎么设计实验证明呢?
要研究学习某种乐器对脑神经的影响,首先不能拿传统的实验动物测试(因为只有人类会学习乐器这么复杂的东西),找人来帮忙做试验吧,又不能像小鼠那样随便把人家脑袋切开……因此,只能采用一些类似核磁共振的无创手段来观察特定的脑部变化了。
所以关键问题来了,核磁共振仪里的空间其实比较小,也就勉强够一个人躺进去,想要再塞一把乐器进去,同时还要能演奏,实在是勉为其难。可能这也是几十年来没人做这个课题的原因了。
而外国的研究者们,另辟蹊径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选择大提琴作为实验乐器,同时开动脑筋,找来能工巧匠专门制作了一款瘦身版“大提琴”,还给它起了高大上的名字——“核磁共振专用大提琴(MRI-compatible cello)”。这么一来,不就可以让被试者们“轻松地”躺在核磁共振仪里练琴了!
这种瘦身的“大提琴”就长这个样子,使用方法看图体会。
接下来,研究团队让13个志愿者躺在核磁共振仪里练习“大提琴”,同时记录他们的练习情况及脑部的神经连接变化。
经过几周的研究(折腾)后,研究者得出结论:学习弹奏乐器会改变人听觉皮层(负责解析声音),一部分运动皮层(主要是跟手部运动相关的区域)和顶上小叶(和手部的感觉有关)这几个脑区之间的连接。
唔,好像真的是不出所料呢。
这项研究从逻辑到举证都非常严谨,科学地证明了学乐器真的能让我们变聪明。
看到这里,你有明白当年老爸老妈的良苦用心吗?
原来从小我妈没有骗我!学乐器真的能变聪明!